序言
近期(五月中),烏克蘭歡迎了來自丹麥的商界代表,這是烏俄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商業訪問代表團。此次代表團是由丹麥專業董事協會(Board Network)號召,共計有27位來自丹麥企業、公共機構及董事會的高層領導,旨在探索與烏克蘭的商業合作機會。
代表團由丹麥前外交部長、現任烏克蘭國家電力傳輸運營商 NPC Ukrenergo 董事會主席 Jeppe Kofod 領導。這次訪問不僅是了解現況,更是丹麥商界對於烏克蘭未來的支持與合作意願的表達。
參訪行程
參觀布查紀念地註1與英雄大道,向俄羅斯侵略的受害者與保衛國家的英勇者致敬。
拜訪烏克蘭能源部,與部長及副部長會面。
參觀具有象徵意義的霍斯托梅爾安東諾夫機場註2。
參觀伊爾平第17中學(Lyceum Mriya),了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支持下建設的防空避難所。
參觀JYSK註3在戰後重建的Giraffe Mall商場,與JYSK烏克蘭總監會面,了解私營部門的復甦情況。代表團也體驗了在防空洞過夜,親身感受烏克蘭民眾的日常現實。
此外,代表團還參觀了Ukrenergo的一座變電站,深入了解烏克蘭能源部門在戰爭條件下的技術與安全挑戰,以及外部合作與投資的潛力。
整體而言,此次訪問促進了丹麥與烏克蘭在重建與發展方面的交流,展現出丹麥商界對烏克蘭未來的高度關注與支持。
強者我朋友,身為代表團當中唯一的台灣人(我知道她會很高興我這樣子描敘她)在回台後,也分享了她此行所見所聞,徵得她同意後,特撰本文。
正因為是身邊友人的親身經歷,所以真實。
因為真實,所以我想讓所有不同政治立場,但都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們,都能好好想想。本文會引用強者我朋友此行的想法,再加入一些說明以作為參考。
文中所使用的照片主要來自於丹麥駐烏克蘭大使館的Linkedin帳號,與同行友人的社群媒體。
友人分享
友人:此行除了商務考察,也看到了烏克蘭的許多面向。從很多角度來看,烏克蘭跟台灣有著許多類似的經歷註4;例如認同被抹殺。所以現在烏克蘭正在重塑國族認同,他們也希望國家能真正的走向民主,擁抱民主。而烏克蘭人也特別向友人強調,投降不會有好下場,被炸最慘的也都是親俄區,而被佔領區的生活也很慘。其中一位烏克蘭人說的話,更是讓友人有很深的感觸。
“抵抗你至少可以期待希望,如果投降完全沒有!”
烏克蘭人繼續補充道,一旦投降了,你就跟豬圈裡的豬一樣,只能等著被宰,但是抵抗的話,你可以自主決定。
經由這次的拜訪,友人將她所歡察得到的心得整理如下:
- 友人:要真正占領一個地方,一定要地面戰。所以台灣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防止共軍上岸,所以海防跟空軍真的很重要;決戰在海空。真的親眼看到,才會真正體會戰爭的可怕與殘酷。觸目所及,皆是斷垣殘壁,慘不忍睹。
- 我整理了一下台灣適合登陸的海灘如下,我只希望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共軍,你會考慮從那裡登陸?會不會考慮地方政府是由什麼黨派執政?
- 桃園海湖海灘(竹圍附近)
地理優勢:地勢平坦、沙灘寬廣、縱深足夠。
戰略位置:距離桃園機場與台北港僅15–30分鐘車程。
軍事意義:若共軍從此登陸,可快速奪取北部交通與空運樞紐 。 - 台中大安海灘
地理特徵:鄰近台中港,地勢開闊。
戰略意義:一旦登陸成功,可能切斷台灣南北聯繫,將台灣一分為二 。 - 高雄西子灣
港口優勢:靠近高雄港,可作為後續補給與重裝備登陸點。
軍事風險:若被奪取,南部防線將面臨重大壓力 2。 - 麥寮與安平港周邊
工業港口:具備大型船隻靠泊能力,利於後續部隊與物資運輸。
地形條件:部分海灘具備登陸條件,但防禦設施也較密集。
- 桃園海湖海灘(竹圍附近)
- 友人:情報戰不能小覷--台灣現在共諜一堆... 趕緊堵起來吧。
- 看看執政黨查出多少共諜。而反觀在野黨,根本連滲透都不用了。而共產黨是絕對不會打沒有內應的戰爭。


- 友人:空襲很可怕沒錯,但是也沒像大家想的那麼容易,我自己覺得台灣現在大樓都是鋼骨結構,基本上也要花很多功夫才有辦法打垮。而且台灣並不是沒有反制能力註5,所以其實沒那麼簡單,不是轟個你幾下就有用的。
- 這點我建議可以看看以下文章,但是我是覺得相信光靠飛彈洗地就能打下台灣的人還是會信啦。

The shelling caused extensive damage to the Kyiv apartment building. (Reuters: Gleb Garanich)
- 友人:應該要採取分散電網 (我對台灣電網運作不清楚,只有對921那時候電塔一垮,垮半個台灣印象深刻)。共軍不見得要打你電廠(因為他們還是要留著有價值的東西--我是以俄軍打烏克蘭的想法推論,他們不轟垮電廠,但是轟變電所。因為他們還是要經營烏克蘭)。 丹麥的朋友跟我說,他們現在都以綠能為主,因此他們沒有大型變電所,他說: 這樣好像也是一種幸運 (不會那麼容易被全面癱瘓電網)。
- 根據俄烏戰爭經驗,俄羅斯雖摧毀烏克蘭90%火力與45%水力發電設施,卻未攻擊核電廠,因為核事故可能波及自身與鄰國。專家也指出,中國若攻擊台灣核電廠,可能導致輻射波及福建沿海經濟區,因此具有「戰略威懾」效果。再加上台灣的雷達站、飛彈預警系統、AI晶片廠等軍事與戰略設施高度依賴穩定電力。若無核電支撐,戰時可能因停電導致防禦系統癱瘓,削弱整體國防能力。目前日本、韓國、美國等國正積極重啟核電,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註6,作為能源安全與減碳的雙重支柱。如果能得到SMR的技術奧援,我認為政府應該要重新考慮能源政策。
- 友人:防災教育不可少。
- 防災包是必備的,個人在家中與公司都準有防災包。公司也有定期舉辨防災演練,因為日本人是真的覺得隨時會打仗(我在日商)。防災包的資訊在網路上很多,有心要找都不難。另外自已有去考BLS(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的證照。萬一有必要的話,訓練一下應該可以實施最基本的急救。下個階段應該是加入義警、義消。因為真的開打,別幻想平民會有機會拿到槍,想要盡點心力,那麼就去協助救災。至少,我個人的準備方向是這樣子。
- 友人:任何東西只要要跨海跨河都不好打 --當初俄軍要從白俄羅斯往南打基輔,想要採取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進攻,結果基輔有河,烏軍馬上炸斷橋樑阻止俄軍 --我們還有經過那附近,導遊說這是新蓋的,那邊就是被炸的舊橋. 我看了看...那條河 也沒多寬阿....這樣就過不去?
- 嘛,聶伯河好歹也是歐洲第四長的河流,不是啥小河。而渡河或渡海作戰(amphibious or river-crossing operations)是軍事行動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原因在於它結合了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並且在防守下進行,風險極高。因為水域本身是天然障礙:河流或海洋會限制部隊機動性,尤其在風浪、潮汐、河流湍急等情況下更難掌控。再加上適合登陸的海灘或河岸通常不多,容易被守軍預測與設防。登陸部隊在上岸前處於極度脆弱狀態,容易遭受火力壓制。守軍可利用地形設置地雷、反登陸障礙、機槍陣地、火箭砲等,造成重大傷亡。重型裝備(如坦克、火砲)難以快速運上岸,無法將重型裝備運上岸,就無法壓制守軍火力。需要空軍提供制空權與空中支援,海軍則需火力掩護與運輸保障,你以為守軍會乖乖的等敵軍上岸?
寫在最後
沒有人真正希望戰爭,但戰爭卻總是以各種形式發生。
對權力、資源的渴求,又或者是信仰與價值觀的不同,都有可能導致戰爭。
本文的用意並不是在探討台海是否會有戰爭發生。
因為從中國對台灣的種種滲透、心理戰、認知戰、網路攻擊、經濟施壓還有共機擾台來看,台海之間雖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熱戰發生,但是以上跡象都顯示出一種灰色地帶衝突(gray-zone conflict)的現實 = 台海戰爭早已開始。
正如同在克里米亞戰爭前,發生在烏克蘭境內的事一樣。
台海戰爭已經開打這句話,實際意義上更多是一種警示語言。
旨在提醒台灣人:戰爭不一定是導彈發射的那一刻開始,而是從資訊、經濟、心理、外交等多方面早已展開的長期對抗。
而台灣真正要作的事情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要具備足夠的防衛能力與決心,才能有效嚇阻敵人發動戰爭。
因為敵人之所以不敢輕易開戰,往往不是因為仁慈,而是因為知道「代價太高」。
所以如果一個國家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實力與全民防衛意志,那麼敵人就會重新考慮是否值得冒險。(拿下台灣 vs 失去政權)
備戰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不讓戰爭發生;若一個國家顯得鬆懈、分裂或無備,反而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所以備戰不是好戰,而是一種理性與責任的選擇。
我們要讓潛在敵人知道:我們不想打仗,但我們準備好了。
試想,現在在台灣有那些人是在扯後腿而讓台灣無法積極備戰的呢?
我覺得最可悲的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但還是有部份的台灣人不肯面對。
最終,我們可能都得付出血的代價……





「РУССКИЙ КОРАБЛЬ ИДИ НА」,翻譯成中文是「俄羅斯軍隊,去……」,這是一句未說完的話,原句在烏克蘭語中是一句著名的抗議口號,完整版本含有粗俗語言,用來表達對俄羅斯軍事行動的強烈反對。

曾聖光,本名新將·席外(阿美語:Sincyang Diway,1997年9月12日—2022年11月2日),生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撒奇萊雅族人,中華民國陸軍退伍士官。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他志願加入烏克蘭國際軍團,並於戰鬥中身亡,為第一位陣亡於烏克蘭的台灣籍志願兵,也是首位陣亡的東亞士兵。
註1:布查大屠殺(烏克蘭語:Бучанська різанина,羅馬化:Buchanska rizanyna;俄語:Резня в Буче,羅馬化:Reznya v Buche),又稱布查慘案、布查種族滅絕(烏克蘭語:геноцид у Бучі,羅馬化:henotsyd u Buchi[3][4][5]),是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的布查戰役期間,在其占領的烏克蘭基輔州布查中犯下的一起大屠殺平民事件,有指控稱其為種族滅絕、反人類罪和戰爭罪。證據顯示死者為烏克蘭平民而非戰鬥人員。被害者死法幾乎都是先遭繩子反綁與膠帶封口後再被凌虐與行刑式槍殺,最後使用亂葬崗埋葬,有些被害者屍體直接被隨意丟棄,這些被害者的屍體全身都佈滿傷痕與彈孔,甚至有些被害者屍體不全,更有女性被害者屍體是衣衫不整或是有被性侵過的痕跡。衛星圖像顯示在俄羅斯占領布查期間,街道上出現了大量平民屍體。烏克蘭指控俄羅斯犯下戰爭罪,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指這可能是一起有策劃與組織性的種族滅絕式大屠殺事件。試想,如果中國共產黨登台了,他們在開槍前會先問你總統投給誰嗎?


註2:霍斯托梅爾戰役是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俄羅斯和烏克蘭武裝部隊為控制霍斯托梅爾鎮而進行的一場戰鬥。作為基輔攻勢的一部分,俄羅斯軍隊試圖控制霍斯托梅爾、布查和伊爾平,以便從西部包圍和圍攻烏克蘭首都基輔。 由於基輔攻勢戰鬥非常激烈,基輔州國家管理局將霍斯托梅爾、伊爾平、布查、 M06高速公路和維什霍羅德一起列為基輔州最危險的地方。

註3:Jysk北歐睡眠,是丹麥一家零售連鎖企業,以銷售家居用品為主,如床墊、家具和室內裝飾品。JYSK是丹麥最大的跨國零售商,擁有2,200家門店,遍布36個國家。在一些地方,甚至創下平均每周新開三家店鋪的記錄。
註4:烏克蘭與台灣在政治方面雖然背景不同,但有幾個顯著的相似經歷與處境,特別是在地緣政治與主權爭議方面。烏克蘭長期受到俄羅斯的政治與軍事壓力,尤其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吞併後,局勢更加緊張,最終在2022年爆發全面戰爭。台灣自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聲稱擁有台灣主權,並未排除以武力統一的可能性。中國持續在軍事上對台施壓,包括軍機擾台與導彈部署。台灣與烏克蘭都建立了民主制度,並強調言論自由與選舉制度,這與俄羅斯與中國的威權體制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制度差異也使得兩國在國際上普遍獲得民主國家的支持。烏克蘭雖是聯合國成員,但在加入北約與歐盟的過程中遭遇俄羅斯強烈反對。台灣不被大多數國家正式承認為主權國家,無法加入聯合國,並受到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打壓。烏克蘭是歐亞(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戰略緩衝區。台灣則是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對美國與亞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註5:台灣的防空能力已從「固定式防禦」轉向「機動式、多層次防禦」,並持續引進先進系統與強化國產研發。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攔截效率,也增加了敵方攻擊的難度。
註6: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Small Modular Reactor)是新一代核能技術,具有許多傳統大型核電廠無法比擬的優勢,特別適合能源安全、分散式發電與戰略應用。採用工廠預製模組,現場組裝,建造時間短、成本較低。多數 SMR 採用被動冷卻系統,即使停電也能自動降溫,降低爐心熔毀風險。設計上多為地下或封閉式結構,更能抵禦自然災害與人為攻擊。體積小、運輸方便,適合部署在離島、軍事基地或偏遠地區。可作為戰時備援電源,支援雷達、通訊、AI晶片廠等關鍵設施。零碳排放,適合與再生能源(如風電、太陽能)互補。美國的 NuScale、加拿大的 ARC、韓國的 SMART 都已進入商轉或測試階段。SMR 被視為未來能源與國防的「雙重解方」,特別適合像台灣這樣地狹人稠、能源進口依賴高、又面臨地緣政治風險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