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準備跟別人不一樣,很少是打算長期佔領海外領土,伊拉克跟阿富汗也是扶植當地政府,只有駐軍需求。但俄國跟中國的海外行動是侵略,需要的物資量完全不一樣,怎麼能當同一件事情看待。但有人敢對上層說實話?民主國家都不敢跟總統老實說了,何況這些獨裁者。
回過頭來講戰場的樣貌,在筆者寫過的兩本書中提過諸多謠言,已經被戰場證明,別凹了。
飛彈無法洗地,其實波灣戰爭就證明,數萬噸炸彈的投放,也沒把巴格達夷平,單純換算東風導彈,幾乎是中國短中程的持有量。後來幾次美軍行動都有人算過,飛彈要炸毀整棟房子沒那麼簡單,敘利亞轟炸行動,聯軍丟了一百多枚,才把相當於總統府大小的建物炸平。
戰機沒有遮蔽天空,一直都沒有,從來都沒有。波灣戰爭時,聯軍各式戰機同時出勤幾百架,攤開到整個伊拉克上空,還蠻稀薄的。這已經是空域管制的限度,所以90年代筆者在大學時,聽過教官從空軍那得到的訊息,台海上空加上中國沿海,容納極限大約400架。阿扁時期問過其他人,這數字一直往下修,200到100到50以內,為何會這樣?跟現代空戰的需求有關,這要講得另開篇章。總之,烏克蘭的天空,在開戰初期的高峰,俄軍也沒有同時啟動上百架戰機進行攻擊,出動架次有數百,跟一百架在天空飛是兩件事。
大量艦艇登陸也沒,雖說烏克蘭沒有什麼海戰,但看看俄軍的行動,小小的蛇島出動多少海空載具?在安全的亞速海才會用登陸艦快速運兵。俄國沒有一次,是在烏克蘭能威脅海岸時,大無畏的開運輸艦載人載貨。
無人機很多但沒多到遮雲蔽日,俄軍一次出動量不會超過百架,且多半要搭配飛彈,算是輔助進攻。前線戰場才會一直用中小型無人機,進行偵查、攻擊各種任務,已經算是常規武器、彈藥了。
火箭也沒洗地,聽整天洗地很煩。俄國使用火箭轟擊城鎮,威力小的只能脫層皮,炸毀磚造、木造等結構較脆弱的房屋。大的火箭跟飛彈類似,一次的發射量也低,是拿來打重型目標。簡單說,想要渡海火箭洗地,射程遠的數量不夠,且攤開整個數量,要把鋼筋水泥建物為主的台灣城鎮破壞掉,沒有幾萬發以上甭想。
最直接的結果,在陸戰上就是拚肉搏,飛彈無法大範圍殺傷,進攻陣地最好的方式還是火炮密集涵蓋,使用裝甲部隊挺進。其形式與一戰、二戰很類似,這不是人類沒進步,而是進攻手段加強的同時,防禦手段也增強,矛與盾都升級下,前線戰況自然沒啥變化。
換句話說,沒有什麼神兵利器超級有用,即便有也沒多大效果。一名特戰部隊進入大批步兵包圍的陣地,一樣會被耗到死。準備充足的彈藥,維持良好的補給線,慢慢推進的效果最大。
這帶給全世界的啟示就是,想談軍事作戰,麻煩去問專業軍官,不要再聽那些談某兵器可以扭轉戰局的神棍了。所有的武器要有用,都要達到規模化,數量不夠多就別提,烏克蘭戰場上有不少俄軍的優質裝甲、直升機,為何發揮不了巨大效用?
因為這不是打電動,可以一台換三台,通常人家看你落單,都是派隊圍爐,要不然就是飛彈大砲,能用的都轟下去,步兵若有攜帶反裝甲武器,先打一輪再講,新銳武器往往出師未捷身先死。
戰場都是系統作戰,台灣在討論軍事戰術時,很常陷入一種單線邏輯,好像人家用了A,我們就只能用B去應對,誰規定的?
要準備軍事作戰,最好的方式就是什麼都準備,每一個缺點都去思考,但不要反應過度,認為少了一個就輸定了。像是這兩年我們在談步兵裝備,說真的軍方的作法很糟糕,但這代表在此情況下開戰,我們步兵會死光?當然不是啊。
軍事要談的是機率、是效率,如果換某裝備,可以提高生存率10%,放大到整個軍隊,就是傷亡從1000變成900。其他也都改一改,就會降低到700、300甚至更低。而這個損失,可以帶給解放軍多少傷害,則是另一件事,不同的算法。
放棄沒有A就不能談B的討論法,才能有意義的討論軍事議題。烏克蘭戰場的狀況,讓我們認清了現代戰爭,其實並沒有電影那麼恐怖,寄望某些神兵利器,或是被敵方宣傳嚇破膽都沒有意義。
老老實實的加強軍備,改善軍人福利,建構完整的民防支援體系,這都會讓軍事力量得到超幅的加強。
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烏克蘭的壕溝與一次大戰沒差很多,規模是小不少,然而除了前線以外,稍微後方的環境就差很大,已經不會慘到跟一戰一樣。那在台灣呢?我們根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前線,把壕溝戰的場景搬過來是不現實的。
比較可以類比的情況,台灣是城鎮戰的守方,而進攻方是沒有多少遮蔽物的解放軍,從這方面去思考,討論合適的城鎮戰訓練,比吵哪款槍枝或火箭彈猛比較好。
不是不該吵,是媒體會過度延伸,把火箭彈沒改好等於步兵死定等於輸定。
現代媒體不分海內外,不滑坡就不會報導,標題不聳動就刊不出去,我們自己要先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