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本書,如在智慧殿堂拾階,書頁為你敞開一扇不同風景的窗。現代人崇尚閱讀,是自古流傳來的風氣。古時造紙技術尚未成熟、知識被世族壟斷的年代,閱讀可不是市井小民能觸及的領域。閱讀被視為特權,是亙古的崇高。然而如今崇尚的風聲如翻動葉冊的主體,終究只是一陣風。
《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在書中寫道「時間之河,從瑣碎的流沙中留下的才是永恆。」
現實的本體是虛幻,過於執著生活的人,反而被假象蒙蔽雙眼,認真生活、專注在每個眼前所見事物的態度,才是真正的沉溺;至於那些如稚子遊戲般,玩世不恭地過活,那反而是真正生活的人,無形中,這些人早已把世界的規則摸透。現實是虛幻,每天追蹤新聞動態,深怕遺漏眼前能見碎片的人,他們總在時間的流沙中打滾,報刊的字字句句都寫死了真相,反映出的,是人類「看到」海市蜃樓的證據,而他們竟重視那些過眼雲煙的東西。說出凝視下的真實情況,它們會在你的描述中一一瓦解吧。就像新聞日報,只不過時間之河中的一顆塵埃,要閱讀,不如閱讀經典。因為經典是經過時間淘選,所沉澱下的永恆,而非倏忽即逝的八卦。文字鏤刻在羊皮紙上,寫成了雋永;街邊的閒話從口中飄出,風起時,便消散得無影無蹤。
那些真正留下來的,被稱為永恆的,才是最有價值的財富,例如經典、例如文字、例如自然,囿於口語、新聞,則如拘泥於河中流沙。
所以,即使辯台上的辯士多麼伶牙俐齒、滔滔不絕,上講得多麼風起雲湧、波瀾壯闊,那些說詞,終究會消散去。我們甚至可以說,坐在台下的是一群聽得到的烏合之眾,聽著虛無的語言,隨風起舞。他們愛怎麼辯就讓他們辯吧,就像秋夜飄來一片野雲,遮掩住了月亮的光輝。但事實上,月亮確確實實就在那,不過是被雲遮住而已。那些偶爾蓋住月光的雲,在一陣風吹來後,不也蹤影全無。最高貴書寫語言的光芒,是稍縱即逝的口語莫之能禦的。
去讀讀那些經典吧,一芥農夫對天的疑問,在幾個世紀前,可能某位哲學家也有過同樣的思索。我們面臨的恐懼、猜疑,古人都已為我們走過,比起關注周遭瑣碎繁事,倒不如將焦點聚焦回自己,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哪間農場的母雞又被黃鼠狼攻擊,諸如此類的新聞。
那些古代的瑰寶、羅馬與希臘的大眾聽不到,經過多年的歲月流逝後,才終於有幾個學者能讀了,然而到了現在,能讀到仍然只有少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