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處理文章的時候,我發現一件讓自己有些驚訝的事——我花在解讀、思考、修改一篇文章上的時間,似乎越來越長。有時候一坐下來,就是三四個小時,沉浸在段落與句子中,連喝水、吃飯、起身走動的念頭都被忽略了。當然,我知道這樣的投入對於創作而言是一種熱情的表現,但也開始懷疑:這樣的工作方式,真的健康嗎?真的高效嗎?

特別是作為一個創意工作者,這樣全神貫注、不知休息的方式,看似是一種專注,其實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創造力的根源。疲憊不只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神上的枯竭。於是,我開始思考:是不是該為「休息」和「工作」重新劃下一條清晰的界線?
我們常說,要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句話聽來耳熟能詳,卻往往在真正執行時顯得困難重重。創作不像打卡上班,沒有明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有時靈感來臨就在半夜,有時早上醒來腦中浮現一段句子,就會立刻爬起來記下來。這種沒有界線的工作模式,對創意工作者而言,是常態。但如果長期如此,疲憊也會成為一種慢性的侵蝕。我漸漸理解,「休息」不是偷懶,也不是效率的敵人。相反地,它是創作的養分,是工作品質的保障。尤其對創意工作者來說,創意並不是強迫產出的產品,而是需要滋養的泉源。而這份滋養,來自於生活中種種看似「無所事事」的片刻——吃飯、喝茶、散步、聊天、觀察窗外的光影、看一部無關工作的電影,甚至只是單純地什麼都不做。
我嘗試著讓自己學會「切換」。在工作的時間裡,就全神貫注地寫,可能設定一個番茄鐘,25分鐘或50分鐘為一個單位,這段時間裡不滑手機、不跳出視窗、不想其他事,就只是寫作。然後強迫自己休息,離開椅子,走去陽台曬太陽、下樓買杯咖啡、或者打個電話找朋友聊幾句。這樣看似割裂的作法,卻讓我驚訝地發現:工作效率變高了,創意也更有彈性了。
休息與工作,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當我們試圖把兩者混合,比如一邊寫稿一邊滑手機、一邊看影片一邊改文章,表面上好像在「同時進行」,但實際上大腦一直在切換焦點,效率反而更低,也更容易感到疲憊。最終什麼都做不好,還會讓人對自己產生焦慮。
這樣的經驗提醒我,與其試圖同時兼顧,不如清楚劃分。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而該工作的時候,就安靜下來,把心收回來,落實地面對自己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這種節奏感,是我這些年來慢慢摸索出來的一種「生活的韻律」。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提醒,特別是身處於資訊過度、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我們早已習慣了多工與即時反應,但創作並不是按鍵就出結果的機械,它需要時間、需要空間,也需要一顆沉靜的心。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個不斷被照顧與充電的大腦,而不是一味地被壓榨與消耗。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在工作上開始感到疲憊、創意變得枯竭的時候,不妨試著停下來。哪怕只是短短的十分鐘,也足以讓身體獲得一次呼吸的空間。走一小段路,看看天空的顏色,讓自己暫時離開「我要完成某件事」的念頭。因為休息不是退縮,而是為了能夠更有力量地前進。
創作的路上,不在於你走得多快,而是你是否能持續走下去。讓自己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找到一種真正的平衡,也許,才是通往長久創作之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