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答案,其實你早就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眨眼之間》讀後感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答案,
而是選擇忽略那個在一開始就提醒我們的聲音。


一種說不上來的不對勁


還記得那一次合作邀約,看起來什麼都對。合作廠商有名氣,條件也合理,內容還跟我的專業高度契合。所有理性分析的項目打勾再打勾,但我就是有一種「哪裡怪怪的」的感覺。

我多拖了幾天沒答應,也沒辦法清楚解釋自己為什麼猶豫。

後來我婉拒了。沒想到兩個月後,合作方捲入合約糾紛,還爆出付款問題。

當時的我心裡浮出一句話:

還好我聽了自己的直覺。

這件事過後,我開始對那種「說不上來」的感覺變得格外在意。因為那不只是運氣。那是一種我自己都沒察覺到的大腦自保反應。

直到我讀了《眨眼之間》,我才真的了解那個反應的名字——快速認知判斷(thin-slicing)。它不是胡亂猜測,而是一種大腦精密運作的結果,只是速度太快,以至於我們還來不及意識到它的存在。


《眨眼之間》告訴我們什麼?


這本書由馬爾科姆・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撰寫,風格一如他其他作品一樣,用故事說理,用心理學拆生活。他說,很多時候,我們做出判斷只花了一瞬間,但這一瞬間裡,其實暗藏著極大的智慧。

書中開場就用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一尊古雕像經過層層科學鑑定,被確定為真品。但幾位藝術鑑定師只看了一眼,就說:「這不是真的。」他們沒有明確證據,卻憑著「感覺」說出了事實——那尊雕像後來果然證實是贗品。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些專家的大腦早已見過無數真品,那些「看過」與「感受」早已轉化為某種潛意識裡的資料庫。他們的直覺,是長年經驗所訓練出來的即時警報器。


直覺不是神感,而是資料壓縮檔


我們常常誤解直覺,以為那是衝動、憑感覺、不可靠。但葛拉威爾不斷強調:

「真正準確的直覺,是經驗累積出來的高速運算結果。」

就像一台熟練的機器,當輸入條件時,能立刻做出判斷,但這前提是你輸入過足夠多的資料。

你是一位資深美容師,一看膚況就知道對方有沒睡好;

你是一位老司機,一進路口就知道後方那台車是不是新手;

你是個經常面對人群的諮商師,只看表情就知道對方是不是在壓抑情緒。

這不是神通,而是專業知識與經驗轉化後的直覺反應

但相反地,如果你經驗不足,或者資料來源錯誤,你的直覺也可能出錯,甚至被潛藏偏見入侵。


快速思考的危險與極限


書中有一段描述美國警察誤殺一位無辜非裔青年的故事。

當時幾位警察直覺反應:「他要掏槍!」於是連開好幾槍。但後來證實,那位青年手中拿的是皮夾。

這場悲劇讓我們看到另一面——直覺如果被偏見污染,也會造成可怕後果。

我們的快速判斷,可能源於社會潛移默化的刻板印象,對某些膚色、穿著、語調產生預設立場。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那些「以為的感覺」,其實只是偏見的包裝:

  • 我是不是常常對某種類型的人預設印象?
  • 是不是曾在對話中快速否定一個人,只因他的說話方式讓我不舒服?
  • 我的那種「不喜歡」,到底來自真實經驗還是他人的投射?


日常裡的直覺,其實很常出現


你是否也有過這些經驗?

  • 見到一個人就覺得不太對勁,後來果然出現問題;
  • 一走進某間店就覺得氣場很壓抑,後來真的心情低落一整天;
  • 某個簡訊讓你說不上來的不安,結果真的發現對方在隱瞞什麼。

這些「一閃而過的感覺」,其實都是直覺在提醒你什麼。

它可能不是證據,但可能是一種早期預警。

它就像你內在的安全防火牆,在還沒爆炸之前,發出微弱的警報聲。


如何讓直覺更可靠?


葛拉威爾沒有叫我們全然信任直覺,而是要更理解直覺的運作機制,並主動鍛鍊它的準確度。

這點我非常喜歡,因為它讓直覺不再只是玄學,而是可培養、可強化的能力。

那該怎麼做?

  1. 重視每一次判斷的結果。
    成功或失誤都要回頭去檢查:「當時我為什麼那樣想?」這是一種自我校正。
  2. 累積足夠多的經驗資料。
    接觸多一點人、觀察多一點情境、細看更多細節。這些都是未來直覺的素材來源。
  3. 釐清偏見與情緒干擾。
    當你感覺不舒服時,問問自己:「這是我真實的直覺,還是我對這種類型的人的預設印象?」
  4. 練習「停一下」。
    書中有提到:「有時候,做出正確判斷的關鍵不是更快,而是適時的停頓。」這個停下來的瞬間,會讓直覺從模糊轉為具象。

從書頁回到人生現場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學會不再羞於說出「我就覺得怪怪的」。

這不再是膽小或逃避,而是一種對自己感知力的尊重。

我們被教育要靠理性做決定,但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傾聽內心那道「一閃而過的提醒」。

如果你也曾在愛情裡感覺不對卻還是堅持下去,如果你也曾在工作中直覺有風險卻選擇硬撐, 那我想跟你說:

也許你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相信自己早就知道了。




結語:慢一點,聽一聽那道聲音

這世界資訊太快、變化太多,每個人都在告訴你要理性分析、要做出「對」的決定。

但什麼是對?

對於別人,也許是穩定收入;

對於你,也許只是心裡一種說不出的「踏實」。

下次當你又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妨給自己幾秒鐘,不要急著列優缺點,也不要急著問別人建議。

問問自己——第一眼的感覺是什麼?

因為那個聲音,可能早就知道了你真正想走的路。



書籍資訊

  • 書名:《眨眼之間》(Blink)
  • 作者:Malcolm Gladwell
  • 推薦對象:
    • 常猶豫不決、容易懷疑自己判斷的人
    • 想訓練洞察力與感知敏銳度的專業者
    • 對心理學、潛意識感興趣的讀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飯糰@亮亮的沙龍
53會員
9內容數
1111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其實很簡單,但一般人卻很容易忽略它,那就是....
Thumbnail
其實很簡單,但一般人卻很容易忽略它,那就是....
Thumbnail
你相信直覺嗎?我信,但只限於需要當下決策的事。例如,對面來了輛車,我要往左閃,還是往右閃,還是跳過去?這種情況下,直覺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作為一個憂柔寡斷的人,我總是想太多,只要是沒有限時給出答案的事,通常我都可以想到天荒地老。
Thumbnail
你相信直覺嗎?我信,但只限於需要當下決策的事。例如,對面來了輛車,我要往左閃,還是往右閃,還是跳過去?這種情況下,直覺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作為一個憂柔寡斷的人,我總是想太多,只要是沒有限時給出答案的事,通常我都可以想到天荒地老。
Thumbnail
2024.7.19 有時候,我們迫切找尋的不是解釋。
Thumbnail
2024.7.19 有時候,我們迫切找尋的不是解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情、真愛和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與人生經驗相連接。文章中包含了對於人生的體悟和感悟,對於友誼、愛情和世俗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知所進退。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   
Thumbnail
知所進退。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   
Thumbnail
所謂盲點,就是自己視野裡的死角,明明看不到,卻又無從得知。久了,它變化為命運的一部分,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每項抉擇,左右人生好壞。
Thumbnail
所謂盲點,就是自己視野裡的死角,明明看不到,卻又無從得知。久了,它變化為命運的一部分,默默地影響我們的每項抉擇,左右人生好壞。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