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小孩逛書店的時候,順手翻完了放在一旁的《努力是癮》。這幾年我很少再讀工具書以外的作品,可能是因為有了孩子後,共感變得過於敏感,以往喜歡的日本文學常常讓我覺得情緒負荷太重。

寺尾哲也的《努力是癮》算是一本散文集,書中人物的故事都經過一定程度的去標籤化處理。他以理工背景者一貫克制、理性的筆觸來書寫,將情緒和悵惘收束在一個恰到好處的範圍內,點到為止卻能引起共鳴,讀來讓人覺得非常舒適。
書中多半記錄了他在理工領域的求學歷程、赴美深造與求職過程中遇見的各種人事物,尤其描繪了大量關於美國科技產業中留學生與工程師的眾生相。許多場景和我這兩年在聖地牙哥所遇到的朋友與經歷不謀而合。書腰上的一句話:「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錯把生存當生活了?」簡直一針見血。這正是科技業工程師的寫照:從學校一路拚搏進入頂尖大公司,再持續承受高壓追求高薪。每個人堅持下去的理由各不相同,這些理由也不總是一以貫之。回頭看,這些努力究竟值不值得?恐怕連當事人也說不準。
寺尾並沒有批判這一切,而是如實地記錄這些看似理性選擇卻又充滿無力與悵惘的故事。他像個冷靜的旁觀者,誠實地將那些陰影一一寫下,而非以宏大敘事來粉飾生活的荒謬。
如果我是工程師來讀《努力是癮》,我想我一定會更有共鳴。而我作為一個工程師的伴侶,在閱讀時也不免感到一種微妙的投射與連結。慶幸寺尾沒有小孩,否則這本書的調性可能不會只是淡淡的惆悵,而會多一些難以排解的沉重。最近也正好看到一篇文章在討論竹科工程師父母所面對的教育內卷與掙扎,更讓我體會到那份深沉的無力與疲憊。
在這個「努力幾乎成為道德」的社會裡,《努力是癮》是一面冷靜但不冷漠的鏡子,映照出在高壓體制下默默努力的人們各自的掙扎與選擇。
(本文有經 ChatGpt 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