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迪士尼」三個字代表的是一種品質的保證、一份童話的承諾。對許多人來說,迪士尼的動畫不只是娛樂,它是成長的陪伴、價值的啟蒙、幻想的開端。從《美女與野獸》到《獅子王》,從《花木蘭》到《無敵破壞王》,迪士尼總能用細膩的情感與扎實的敘事說出人心深處的故事。
然而,近年來的迪士尼,似乎正走在一條令人不安的岔路上。
當然,我並不反對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與多元文化的倡議。尊重不同、擁抱差異,本該是藝術創作的正向方向。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這些本來應該「潤物細無聲」的理念,被當作劇情的「核心使命」或「保險公式」時,作品的靈魂往往反而遭到壓縮與矯飾。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作品裡的角色變得扁平,情節變得公式,甚至連情感都被過度簡化,只為迎合某種「正義標準」。讓我們回頭看看迪士尼曾經做得有多好。
首先,1998年動畫版的《花木蘭》。這部作品表面上是中國故事,骨子裡卻是一個普世命題:尋找自我、突破傳統、面對挫折並勇於選擇的過程。木蘭在片中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英雄,而是一個歷經掙扎與成長的普通人。她曾失敗、曾猶疑,卻也正因為這些失敗,才讓觀眾感受到她每一次勝利的真實與珍貴。片尾她拒絕了朝廷高官的榮耀,選擇返家團聚,這樣的選擇,讓木蘭更顯堅定與溫柔——是忠孝並重、獨立自主的完美詮釋。
與此相比,2020年的真人版《花木蘭》卻是另一回事。沒有木須龍、沒有音樂、沒有幽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從小擁有「氣」的天命主角,幾乎是中國神話加武俠片的大雜燴。木蘭的成長與奮鬥消失了,只留下早已注定的成功與力量。她不再需要掙扎,也因此不再動人。

接著是2012年的《無敵破壞王》。它大膽挑戰了「主角等於英雄」的既定公式,讓遊戲中的反派成為觀眾投射的對象。拉爾夫的掙扎是真實的——作為「反派」,他始終無法被社群接納,直到他遇見雲妮露這位同樣被標籤化的小女孩,才重新認識「價值」並非社會定義,而是自己給予自己的意義。這是一部充滿趣味、情感與思辨的動畫,甚至還有懸疑推理的巧妙橋段。
但續集《破壞王2:網路大冒險》卻明顯迷失了方向。從遊戲世界的深刻探討,轉向對「網紅文化」與「網路評論」的碎片式追逐,雖不乏亮點,卻缺乏第一集那樣令人動容的核心。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2016年堪稱近年神作的《動物方城市》。
一隻兔子與一隻狐狸,談的是偏見與成見的鬥爭。茱蒂警官與胡尼克騙徒,兩位主角的身分設計巧妙地對應現實社會中的階級、族群、性別與信任問題。他們都曾被社會定型、遭遇誤解,卻也透過彼此合作打破了「弱肉強食」的觀念。更難得的是,這部片的政治隱喻並不生硬,而是融入在擬人動物世界的細節與敘事之中。原本設定中「肉食動物需配戴電子項圈以示無害」的橋段雖被刪除,但也反映了製作團隊在道德尺度與故事衝擊間的巧妙拿捏。
如今傳出《動物方城市2》的消息,讓人既期待又擔心。續集會延續前作的深度,還是被拗進當今過度政治操作的模版?爬行類、鳥類等新角色的加入,能否打破哺乳類為主的設定,帶來新的寓意與衝突?誰也說不準。
其實細數起來,迪士尼過去的佳作中早就蘊含了許多進步價值,只是那些價值不是高舉大旗地「宣教」,而是讓人發自內心認同與感動。從《風中奇緣》的文化尊重與女性自主,到《鐘樓怪人》探討宗教壓迫與外貌歧視,迪士尼過往的政治正確,是與角色命運共鳴、與故事節奏融合的,是柔和的,而不是叫人感覺像在上課。
今天的迪士尼,若一味地為了「正確」而犧牲「好看」,那麼不論理念再美,觀眾都不會埋單。事實已經證明這一點:故事品質才是說服觀眾的真正力量。不是觀念硬塞得多,而是角色是否活得真、劇情是否動得人。
或許這就是我們身為觀眾最大的心聲——不是拒絕變化,而是渴望誠實的故事。政治正確不是原罪,過度矯飾才是。迪士尼並不是沒有未來,但如果繼續將「內容品質」讓位於「符號象徵」,那麼它終將失去最珍貴的東西——那份陪伴成長、啟發思想的魔力。
我們還願意相信迪士尼還有救,願意等,願意看,但也保留那一點點哀傷與質疑。
畢竟,這不只是某間公司的轉型失控,而是我們這一代,正在和童年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