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仁慈不要牲祭(馬太福音9:9-13,18-2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誰是有病的壞人?

今天所選的馬太福音9章有兩段經文,第一段在9~13節耶穌呼召收稅的馬太,第二段在18~26節耶穌醫治會堂主管的女兒及血崩的女人。「收稅人」在猶太社群被視為「猶太走狗」,因為他們幫助羅馬政府向人民徵稅,甚至敲詐人民。因此,收稅人早已被標籤化。


耶穌呼召馬太跟從祂,難免落入他人口舌。當耶穌在馬太家吃飯,同桌的還有其他「稅棍」和「壞人」。耶穌身為猶太拉比(老師),確實讓人觀感不佳。因此,有些法利賽人提出質疑:「為什麼你們的老師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飯呢?」(太9:11)


此時,耶穌說了一句耳熟能響的名言:「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因為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太9:12-13),這句話似乎暗示壞人都是有病的人。如果壞人是有病的人,他們是心理疾病嗎?如果耶穌不召好人而是召壞人,如何認定誰是好人、壞人、健康與有病的人?


經文中的壞人好像是指稅棍,但法利賽人似乎也是需要看醫生的病人。如果對比馬可福音2章17節,馬太福音多了一句「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牲祭」,甚至要求法利賽人「去研究這句話的意思」(太9:13)。因此,經文的重點不在於好人、壞人的分別,而是在於實踐「仁慈」的命令。


仁慈與憐憫的關係

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仁慈」,和合本修訂版、現代台語漢字、巴克禮台漢本則翻譯為「憐憫」。對人「憐憫」的意思,是一種內在的感同身受,例如同情心、同理心的情感連結。對人「仁慈」的意思,是一種外在的具體行動,例如施捨、赦免、寬恕及幫助的實踐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憐憫是內在的感動,仁慈是外在的行動;憐憫是「心動」,仁慈是「手動」;憐憫會激發仁慈,仁慈則實踐憐憫。「慈悲」與「憐憫」應該相輔相成,而不是各自表述的翻譯。例如,法利賽人或許有仁慈的行動,但可能沒有憐憫的心。反觀耶穌既有仁慈的行動,也有憐憫的內心。因此,仁慈與憐憫兩者要同時存在,才算是完整的意義。


那些被標籤化的人

接著經文跳到會堂主管的女兒和患血漏的女人。如果對比馬可福音5章的記載,血漏的女人是摸到耶穌的衣裳「血崩立刻止住」(可5:29),耶穌醫治的能力是「被動」臨到女人身上。但馬太福音的女人是耶穌「主動」轉身對她說:「孩子,放心吧,你的信心救了你!」(太9:22),女人才得到醫治。


患血漏的女人被視為不潔的人,不潔的標籤貼在她身上至少十二年,要撕掉標籤並不容易。同樣的,收稅人是壞人的標籤並不亞於血漏的女人。因此,要撕掉標籤需要主動給予仁慈與憐憫,而不是被動等壞人悔改、不潔的人得醫治。


同樣對比馬可福音5章的記載,會堂主管的女兒是「病重垂危」(可5:23),但馬太福音的女兒是「剛死了」(太9:18)。當耶穌說:「這女孩子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太9:24),大家都譏笑他,因為死人不可能復活。


死人無法復活也是一種標籤,但耶穌卻讓死人復活,等同撕掉死人無法復活的標籤。因此,被看作壞人的收稅人、十二年血漏的不潔女人、會堂主管無法復活的女兒,都是被眾人標籤化、污名化,但耶穌卻主動呼召、醫治、復活那些被放棄、被認為無藥可救的人。


實踐仁慈憐憫的心

這段經文我想闡述一個重點:當我們實踐基督信仰的仁慈與憐憫,社會中的標籤與污名才有可能被改變。


人性本來就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心理,容易將對方標籤化、污名化。例如羅森漢恩的心理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研究者招募八個人假扮精神病人混入精神病院,但他們在醫院內的行為及心裡都表現正常,但醫療人員仍堅持他們患有精神疾病。這實驗展示先入為主的偏見如何影響專業人員的判斷。


另一個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的心理實驗。研究者告訴老師某些學生是「潛力股」(實際上是隨機選擇的學生),即使這些學生表現普通,老師也會投入更多資源栽培,讓這些學生發揮潛力。從這兩個實驗發現,先入為主的偏見影響我們看人的眼光。


神學科學家安德魯.紐柏格(Andrew Newberg)的著作《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認為,我們愈是慈悲,周圍的人同樣也會慈悲;當我們表現善意,即使是不同信仰的人也會表現出善意。[1]因此,主動實踐仁慈與憐憫,能減少我們大腦先入為主的偏見,人與人的相處不再是標籤化與污名化。實踐仁慈與憐憫不僅僅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也影響人與上帝的關係。


神學家齊克果在其著作《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中說:「如果你不執意要在上帝面前控訴別人,讓上帝變成法官,那麼上帝就仍然是仁慈的上帝。」[2]意思是說,如果你執意把人標籤化、污名化,甚至祈求上帝成爲審判官,祂不單單審判別人,還要審判你的言行舉行。


相對的,如果你是祈求上帝用仁慈、憐憫來面對他人,那上帝就不是審判你我的法官,而是施予仁慈、憐憫的上帝。因此,在生命中那些被我們標籤化、污名化的人,不如試著學習用仁慈、憐憫的心來看待他們。透過實踐基督的仁慈與憐憫,我們才能體會耶穌說的:「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牲祭。」


[1]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安德魯紐柏格(Andrew Newberg)、馬克瓦德門(Mark Robert Waldman),鄭伯宸譯,台北:心靈工坊,2010,p181。

[2] 《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商周,2015,博客來電子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馬哥的部落格
11會員
75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馬哥的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05/29
神學家齊克果說:「作為一個基督徒,他得到一種屬血氣的人不知道的勇氣,他因為學會畏懼那更加可怕的事物而得到這種勇氣。」 (《致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7,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05/29
神學家齊克果說:「作為一個基督徒,他得到一種屬血氣的人不知道的勇氣,他因為學會畏懼那更加可怕的事物而得到這種勇氣。」 (《致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7,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05/23
哲學家柏拉圖說的:「人犯罪是出於無知。」 而無知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單純無知」,一種是「雙重無知」。
Thumbnail
2025/05/23
哲學家柏拉圖說的:「人犯罪是出於無知。」 而無知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單純無知」,一種是「雙重無知」。
Thumbnail
2025/05/07
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 「金錢讓多少人失去憐憫!如果錢也能夠讓那些沒有錢的人失去憐憫的話,那麼它就完全宰制了世界。如果金錢完全宰制世界,那麼憐憫就會被消滅。」
Thumbnail
2025/05/07
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 「金錢讓多少人失去憐憫!如果錢也能夠讓那些沒有錢的人失去憐憫的話,那麼它就完全宰制了世界。如果金錢完全宰制世界,那麼憐憫就會被消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大衛被他兒子押沙龍追殺時,大衛的信仰與依靠上帝的態度。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即使生活遇到逆境,依然可以信靠上帝,他將施恩與開道。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大衛被他兒子押沙龍追殺時,大衛的信仰與依靠上帝的態度。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即使生活遇到逆境,依然可以信靠上帝,他將施恩與開道。
Thumbnail
  你知道上帝和少女有甚麼共通點嗎?就是有很多名字。   上帝在《以賽亞書》第45章15節被稱為「救主」、《箴言》第9章第10節稱為「至聖者」、《詩篇》第40章第28節被稱為「至高者」。你看,少女愛打扮就是「臭雞」、不打扮就是「豬排」、融入女同學圈子就是「婊子」、融入男同學圈子就是「蕩婦」。就像上
Thumbnail
  你知道上帝和少女有甚麼共通點嗎?就是有很多名字。   上帝在《以賽亞書》第45章15節被稱為「救主」、《箴言》第9章第10節稱為「至聖者」、《詩篇》第40章第28節被稱為「至高者」。你看,少女愛打扮就是「臭雞」、不打扮就是「豬排」、融入女同學圈子就是「婊子」、融入男同學圈子就是「蕩婦」。就像上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大衛 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 大衛 就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這饑荒是因 掃羅 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 基遍 人。」—‭‭撒母耳記下‬ ‭21:1‬
Thumbnail
「大衛 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 大衛 就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這饑荒是因 掃羅 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 基遍 人。」—‭‭撒母耳記下‬ ‭21:1‬
Thumbnail
約瑟與耶穌有很多共同點;兩人都如同當時的奴隸價被出賣;兩人都被罪引誘,但都擊退了;兩人都被謊言陷害被誣告,但受苦後被高舉。最重要的共同點是他們都 [饒恕了得罪他們的人],約瑟饒恕了背叛他的兄弟,耶穌也饒恕了將他釘十字架的猶太人,也就是全人類。因此約瑟在聖經的脈絡-救贖史當中,預表了聖經的核心-耶穌基
Thumbnail
約瑟與耶穌有很多共同點;兩人都如同當時的奴隸價被出賣;兩人都被罪引誘,但都擊退了;兩人都被謊言陷害被誣告,但受苦後被高舉。最重要的共同點是他們都 [饒恕了得罪他們的人],約瑟饒恕了背叛他的兄弟,耶穌也饒恕了將他釘十字架的猶太人,也就是全人類。因此約瑟在聖經的脈絡-救贖史當中,預表了聖經的核心-耶穌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