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有什麼感覺?」
這句話,幾乎成了災難現場記者的標配。
地震、車禍、土石流……記者舉起麥克風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全台灣都在笑這句話,
但我們自己呢?
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感覺嗎?
有時候,我們明明很有情緒,卻只能說出:「我很煩」、「我好悶」、「我不知道欸」。
能夠用來表達感受的詞,好像少得可憐。
我們好像習慣把感覺「收起來」,藏在心裡,不說破,也不太問別人。
情人間可能還會試探地問一句:「你是不是在生氣?」、「你怎麼怪怪的?」
但日常生活裡,我們說的不是具體的感覺,而是模糊的觀察:
「他火氣好像很大」、「她今天心情不太好」、「他最近蠻鬱悶的」。
我們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好像就停在這種模糊又單薄的程度。
不說、也不問、也不太會聽。
久了之後,情緒彷彿變成一種私密又尷尬的事,
好像有感覺,是一種麻煩。
但在某些文化裡,例如西方,情緒就比較像是一種日常語言。
“How do you feel today?”
這句話,就像 “How are you?” 一樣平常。
他們習慣說:“I feel overwhelmed.”、“I’m frustrated.”、“I’m heartbroken.”
感覺,是可以被說出來的,也被視為值得說出來的。
而在「聚焦」(Focusing)這門練習裡,有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
為情緒找一個貼近的名字。
不是急著定義,而是慢慢核對。
「是失望嗎?還是其實是被忽略的感覺?」
「這真的只是生氣嗎?裡面是不是也藏著一點羨慕或傷心?」
比如說,有次部門有個出國考察的機會,
我以為自己表現不錯,應該會輪到我,結果卻不是。
一開始覺得「悶」,但當我慢慢核對後,才發現那感覺裡混著:
🔸失望(以為會選我)
🔸生氣(不公平)
🔸嫉妒(為什麼是她)
🔸不甘心(我哪裡輸了)
🔸羨慕(我也想去)
🔸傷心(是不是我不被看見)
情緒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整片色票。
如果我們能夠靜下來,慢慢區分其中的色彩,就會更靠近自己一點。
還記得《哈利波特》裡嗎?
大家不敢說佛地魔的名字,都說「那個不能說出名字的存在」。
直到哈利直接喊出 Voldemort,氣氛震動,事情卻也開始不同了。
當恐懼被直呼其名,它就不再那麼巨大、神祕、吞噬人心。
我們的情緒,也常像那樣的「不能說出名字的東西」。
模糊、混亂、沾黏在一起,
久了,我們就只剩下一句:「我不知道欸,就是很煩。」
但只要願意給它一個貼近的名字,
情緒就像有了容身之處——
它不再是一團混濁,而是一個可以被安放的存在。
就像身體不舒服時去看醫生,
當醫生說:「這是腸胃道躁激症」或「這是過度換氣症候群」,
雖然症狀還在,但光是知道「它是什麼」,
心裡就踏實許多。
為情緒找個名字,是給自己一個開始理解的機會。
當你願意慢慢看清楚感覺的樣子,也就是在慢慢靠近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