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權力動態・情感解語|實體深度互動工作坊】緋紅亭閣(台中場)結束後,緊接著迎來數位釋負個案的預約,再加上原本日常事業運作的節奏,使得這幾天我始終處在「輸出與接收高度交疊」的狀態。
直到今日,才終於能靜下來,重新拾起當日那塊被美好與獨特體驗灼燒過的白板,將它化成筆下的痕跡。
在那天的講坊與互動設計裡,引導大家覺察從「想要」與「不要」的語言為起點,去理解:慾望並不能代表需求,而需求也未必等同於渴望的實現。在我們談論「想要」時,其實是一種主動性的力量,代表一種主控權;而「要」的背後,卻需要另一種允許,需要雙方建立共識,給出選擇與自由。
這其中的轉換關鍵,在於
從「想要」中看見自己的願望,從「不想要」裡明白自我設下的限制與保護。
透過語言與意圖的細緻拆解,我們以對話開場,卻落實於身體的回應。
那天我在白板上寫下:
- 約束/自由
- 痛/舒適
- 情感/情緒/情慾/性慾
這些詞彙一一浮現,是否真的能夠意識到「我們的感受常被混用,甚至侷限與定義。」
「痛」真的等於不舒服、不要嗎?這個感受主要對自己而言的意義與回饋是什麼?
「情緒」是否僅是一個過程,而非價值與結果的定義、判斷。
「想要靠近」不代表我想佔有你,而「被理解」不代表你必須為我承擔什麼。
我們是否能更有意識的發現自己是為了什麼進入建立關係?
那份靠近的渴望,是來自匱乏、補償,還是真實的互動願望?
你想留下的是對方這個人?還是那個你在與他互動中所體驗到的感覺?
甚至最後,我們以身體作為語言的延伸,進行了Spank技巧的交流與感受練習,
「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讓你感覺到被看見、被支持。」上來為大家做示範的夥伴說道。
我們以邀請、回應、回饋作為三段式的Spank體驗框架,去明確身體的允許、邊界、與真正想說出口的情緒。
工作坊結束後,我收到一句很有意思的回饋:
「我以為這個工作坊只是個探索與體驗,沒想到竟然讓我開始重新理解自己。」
於是我回應:「你本值得被這樣理解。」
下一場,我們繼續。

參坊者探索體驗紀錄單部分分享

參坊者探索體驗紀錄單部分分享

參坊者探索體驗紀錄單部分分享

參坊者探索體驗紀錄單部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