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疲憊感——
行事曆滿滿的計劃,卻總覺得進度停滯;新年願望早早寫好,但始終無法展開第一步;某些待辦事項,像牛皮癬一樣年年貼在清單上,卻永遠沒被劃掉。
我們活在一個崇尚計劃的社會。從小學習寫學習單、定進度表、做人生藍圖,彷彿一切只要排好隊就會實現。但我們很少被教導如何面對節奏的變動、方法的生成,甚至允許自己「不確定地前進」。這種對計劃的依賴,其實來自對混亂的恐懼,而非對成長的理解。
我想說的是——
我們真正能幹掉某些任務,不是因為做對了計劃,而是因為找到了方法。
我的閱讀與工作方法
我很少照「計劃」讀書。更準確地說,我根本不太訂閱讀計畫。我的方式比較像交朋友:
- 同時讀好幾本書,不設順序
- 中途插入新書也不焦慮
- 讓不同書之間彼此對話、混搭、呼應
這種閱讀節奏,是我資訊吸收的自然方式。它不屬於常規意義上的計畫,但確實是一種「摸索出來的方法」。因為我發現無論如何我自己也不會是「按表操課型」的人,而是「交錯進行型」。當我開始允許這樣的節奏後,讀書與創作不再是壓力,而是一種自我對話的過程。
有趣的是,當我這樣隨機閱讀時,常會在完全不同主題的書裡,發現同一種觀點,這種「非預期的交會」反而成了我確認思考方向的方式。
這次,我又在三本截然不同的書裡,看見了同樣的訊息。
1️⃣ 從細節中找到解法
在《時間密度管理術》這本書裡,日本效率作家戶田覺觀察到:我們的時間感,多半處於「無意識狀態」;當人無所事事,時間就像停滯。
他建議使用傳統指針鐘(長針短針),以視覺化的方式重新建立時間感知。這種方法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幫助我們回到具體、感知得到的節奏裡。
另一位作者、德國教育研究者申克・艾倫斯,則在《卡片盒筆記》中提出:寫作不該從空白開始,而是從筆記開始。
這本書是他根據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的知識管理系統改寫而成,強調透過小規模、有結構的積累,讓寫作變得「自然發生」,而不是「硬啟動」。
這兩本書一動一靜,一本談如何與時間相處,一本談如何管理知識,但它們不約而同地提醒我們:那些理所當然的日常,其實藏著效率與創造的關鍵。
而我自己的版本是:
👉 在一切的理所當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所當然。
2️⃣ 做對的事,比硬撐更重要
我曾在設計公司面試時被問到抗壓性,我說:「我抗壓性非常好,但我並不喜歡用這個能力。」
這句話後來被我自己記住很久——它其實也點出了許多我們工作上的迷思:不是每件事都該靠「意志力」撐過去。
《卡片盒筆記》的作者就強調:只要你的系統設計得當,進度自然會發生,重點是「建立可推進的結構」,而不是死撐到底的意志力。
同樣地,戶田覺也提到:如果在留有餘裕的情況下,仍然無法推進某件事,那麼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方法不對。該換的,不是你的人格,而是你的策略。
我慢慢明白,我其實不是完美主義者。我只是心靈太奔放、身體太不耐操。
完美主義,是我應對這股張力的一種「策略」,雖然堪用,但太傷身。現在的我,學會了溫柔地看待自己:把身體當寵物,該休息就休息,該放風就放風。
3️⃣ 建立可被信任的系統,而非完美計畫
申克・艾倫斯在書中反覆強調一個概念:「建立可以信任的系統,用簡單的方法處理複雜的事物。」因為我們的工作(特別是創作),不是線性進行的,我們得不斷切換任務,不能期待「一口氣做完」。
而《時間密度管理術》也提到一個很實用的原則:不必設下強硬的死線,而是為每個任務安排適合的時間段。
這樣的設計不是拖延,而是認識到:不同類型的任務,本來就有不同的節奏與進場時機。
你看,我若沒有試著把腦中的東西寫出來,真的不知道要到哪年哪月,才會慢慢明白這些事。透過寫作,我認識自己;透過閱讀,我也認識自己。這不是計劃,而是一種不斷誕生的方法。
🌀 焦慮時,就「儘管去試」
前陣子我陷入焦慮:想寫的東西太多,比我能寫的還多。以前的我常為了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太早做取捨,反而失去了節奏。後來我決定:先不做選擇,儘管去試。我不用逼自己,我讓時間幫我選擇,一段時間的留白與沈默會帶我走向適合的方向。
又比如說,我本來還安排了插畫創作的任務,但在整理靈感的過程中,我發現畫面創作擱淺,文字反而不斷湧出,正好遇到 ChatGPT功能升級, 我找到了用對話來釐清寫作靈感與主題結構的方法。
這個方法不僅讓我突破原先的卡關,還意外打開一條全新的創作通道。
這也再次印證了我的信念——
能幹掉任務的,是方法,不是計畫。
而方法來自於嘗試,我忘記是哪個朋友說:「上帝讓你去試,不是讓你去成功。」這句話我反覆記著,它讓我在創作的迷霧中感到自由。
另外,在《別讓平庸埋沒了你》中,作者從衝浪經驗中領悟到:只有真的出發去試,才可能抓到好浪。
《自私的藝術》也提到:「因為不擅長的事而摔跤,是件好事,這代表你正在離開不適合你的場域。」
✅ 小結:幹掉任務的三步法
📌 覺察細節:別輕忽「重複出現的小卡關」,那可能正是轉彎的線索。
📌 降低強迫: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的方式太勉強;方法對了,事情自然會動起來。
📌 建立系統:先有節奏,才有穩定。你建立起來的方法系統,會在你懷疑自己的時候支持你。
💬 結語|可以讓步,但不妥協
可以讓步,但不要妥協。
讓步,是承認卡關,給自己一點空間; 不妥協,是不隨便混過去,而是去找一個真正有效的方法。那些你親手摸索出來的好方法,會一點一滴,長成一個可以信任的系統。
這個試出來的系統,會讓你不再憑空撐著走,而是有路、有光、有節奏地走。
這篇文章,也是我實踐那個系統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方法,也沒關係。
我想對你說的很簡單——
你儘管去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