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歡迎用聽的(Podcast): https://reurl.cc/NYKWMk
「我也不知道,你就隨便開吧!」
相信這是跳上計程車時,司機一定會問的問題,但卻是乘客不太可能出現的回答。(若是這樣的回答,應該會被趕下車吧?)
為什麼? 因為若不清楚你的目的地,司機會不知該開往哪個方向,也就無從收費了!
一樣的概念,如果我問:
「請問你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不就是賺錢?」
這樣的回答就會跟毫無目標的出門是一樣的,只是浪費時間罷了! 因為當我們不知道要賺的是甚麼錢,就不知道該投資多久、該透過甚麼投資工具、該賺多少錢才滿意……
無效的行為,根本就不該開始
理財應該是有階段性的,若少了目標,一切只是在浪費時間罷了!
所以,依時間我們可分為短、中、長期不同的目標設定及執行。
「短期」可設定的財務目標
- 緊急預備金
這是生活安全感的來源、少了這筆3~6個月的現金擺在銀行,容易不定期被錢追著跑,導致生活一團亂!
<推薦方法>
(1)零存整付:
每月薪水下來固定存下一筆錢,或是設定轉至其他銀行帳戶,例如3,000~5,000元等,養成定期儲蓄的紀律!
(2)定存習慣:
每個月底的結餘只要超過1萬元,可設定定存,以累積多筆定存,作為安定的基石。
(3)歸零重來:
每個月發薪前一天的戶頭結餘,全數轉至另一個銀行帳戶,讓每個月的可動用資金,從發薪的那一天重新計算,同時也可避免因為加計之前累積的結餘,導致會有支出誤判的情況。
- 還清卡債
由於卡債利率較高,也常被歸類於「壓榨性負債」,所以卡費未繳清的欠款也需要優先處理。同時,欠卡費也就意味著超支,花了超出收入的錢,這也相當於是借貸生活,若沒謹慎處理,只會讓財務的黑洞越來越大。
<改善方法>
暫時改用現金、簽帳卡支付,養成銀行帳戶有多少才能花多少的習慣,避免借錢消費,努力做好收支管理。再多的信用卡優惠,只會讓我們落入先享受後付款的漩渦中。
- 刪減開支
所謂「由奢入儉難」,長期習慣性亂花錢的,接下來要少花點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這是人性。
<改善方法>
過去<賺錢、花錢、存錢>的順序,建議改成<賺錢、存錢、花錢>,將該存的先存起來,剩下的再花,一方面可降低花錢的罪惡感,另方面也可抑制消費。
而過去亂花錢所買的東西,也需透過斷捨離的方式,過程中可一併檢討當初為何會亂花錢買了很多非必要的東西,降低自己未來衝動購物的可能。
「中期」可設定的財務目標
- 購屋頭期款
購屋是人生的大事,其中的兩筆資金<頭期款&月付金>準備與否,關係到未來的生活壓力。
<建議方法>
購屋前可試算未來可負擔的月付金金額(建議不超過家庭月收入的30~40%),並即刻開始每月存下此金額(或提撥至另一個銀行帳戶),好處有二:
(1) 累積未來購屋的頭期款
(2) 未來月付金的壓力測試
一旦習慣僅用在扣除月付金之後的資金作為生活開銷,當未來開始真正支付房貸時,也就習慣這樣的資金管理及運用了!
理財的目的,降低生活被改變的風險!
- 小孩教育金
若另有資金的話,可規劃準備未來小孩念大學的高等教育金,可減輕未來小孩在工作時仍需償還學貸的壓力,降低人生規劃遞延的可能。
<建議方法>
由於時間較長,可透過儲蓄險或投資規劃做為十年以上的資金準備。
- 父母養老金
無論是<養兒防老>或是<以房養老>,都是希望能讓老年的生活品質,除了社會福利之外,還能透過下一代或是不動產來支付差額。因此,若行有餘力,能讓長輩在退休後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也能算是某種盡孝道的表現吧!
<建議方法>
先整理一下長輩目前的醫療保障,若長輩的身體狀況及年齡許可,可藉此協助補強相關缺口。若否,就透過每月提撥一筆資金,做為未來長輩的可能醫療費用或生活支出。
「長期」可設定的財務目標
- 還清房貸
借房貸的年期長達二十年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在還清房貸之前無法離開職場,畢竟房貸的月付金也不是一筆小錢,建議清償的時間能較正常還款期限提早約3~5年,保有提早離開職場的彈性空間。
<建議方法>
有多的錢該先還房貸還是先投資,這因人而異,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有些人在乎的是投資報酬率,有些人是不喜歡還債所帶來的壓力。所以未來還房貸時想減壓,只要每個月有多的資金,都可從還房貸作為理財的優先選項。
- 退休金規劃
與還房貸的觀念類似,退休時間可規劃比請領退休金的時間早,降低未來職場變數的可能衝擊,不過要留意退休金準備的時間會和還房貸的時間高度重疊。
<建議方法>
妥善規劃還房貸&累積退休金的資金,建議專款專用,不要混在一起。若距離退休的時間尚久,可透過相對穩健的增額型儲蓄險、相對積極的類大盤ETF累積未來的退休金。
唯有渴望的目標,才有熱情及動力!
唯有堅定的目標,才有勇氣及決心!
唯有目標實現,自我肯定就是日常!
財經講座、合作洽談,請Email:georgechiang@mail2000.com.tw
預約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FB粉絲專頁請搜尋:【阿植聊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