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台獨份子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我提出「台灣到底有沒有台獨份子存在」這個討論的時候,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覺得這問題根本沒必要問,甚至會覺得提這問題的人是不是腦袋有洞。但如果我們認真想一想,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有很多人有邏輯矛盾。 

 

要談台獨,我們得先搞清楚「獨立」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獨立」指的是一個地方原本被某個國家統治,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跟理由,所以不想再被管了,決定要重新建立一個新國家。 

像以前美國脫離英國、印度脫離英國、東帝汶脫離印尼,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獨立運動。 

那回到台灣,有些人認為台獨就是「從中華民國裡面分裂出去,成立一個叫台灣共和國的新國家」。 

可如果要這樣看,那前提是「中華民國」還是一個正在運作的國家。但問題來了,我們可以發現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看事情。 

在台灣,有一些人(尤其是比較偏統一立場的)其實心裡並不覺得中華民國還算是一個真正的國家。他們相信的說法是,中華民國在1949年就已經滅亡了,真正代表中國的,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照這種說法,中華民國現在只是一個「殭屍國家」,在歷史上已經被終結,現在的台灣只是被遺留下來、還沒統一的「地區」罷了。 

所以他們覺得中共國才是[祖國],中共國才是唯一中國代表。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矛盾:既然你都覺得中華民國早就滅了,那那些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人,不是從「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獨立出來,而是單純在自己土地上「重新創建一個國家」而已,這樣怎麼能叫「獨立」?最多只能說是「建國」、「自立」,而不是「分裂」、「獨立」。 

 

所以這裡就很矛盾。我們知道有些對岸的人一方面嘴上說中華民國早就亡了,另一方面卻又用「台獨」這個詞來罵別人。這邏輯上說不過去吧?你都說沒有國家了,那怎麼會有「分裂出去」這回事? 

而且有一件事也很矛盾,就是有些人喜歡拿憲法說事,說什麼民進黨不修憲、不廢憲。但講白了,如果你真的相信中華民國不存在,那中華民國憲法也早就失效了嘛,幹嘛還在那邊講「憲法」?憲法是國家才會有的東西,國家滅了,憲法也跟著沒了才對啊。 

所以你就會看到一個很矛盾的現象,一群人堅持中華民國還活著,他們說台灣有台獨;另外一群人覺得中華民國早亡國,可是又在那邊罵台獨、講憲法。這不就是大家活在不同的邏輯,卻混再一起罵台獨份子? 

在現況是覺得中華民國早亡國的人們罵最兇,至於脽罵最兇,相信大家都心裡有底。 

 

再往回看歷史,其實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候,也是在原來中華民國政權底下搞分裂,最後自己另外成立一個國家。如果照今天罵台獨的標準,那當初的中國共產黨不就是「共獨份子」?也是在分裂國家、搞分離主義? 

可是今天很多人卻理所當然地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還說它是唯一合法的中國代表,反過來卻對台灣人喊要建立台灣國,罵得狗血淋頭。這是不是雙標?為什麼這些人可以接受「共產黨建國」,卻不願意讓台灣人選擇自己的路? 

 

其實有沒有台獨份子這問題最後還是得看你怎麼定義。如果你相信中華民國現在還是台灣的政府,是一個真正的國家,那些想要從中華民國分出來成立「台灣國」的人,當然就是「台獨份子」。 

但如果你覺得中華民國已經不算一個正常國家,或者你站在中國的立場覺得台灣只是「一個地區」,那這些人頂多只是想建立自己的國家,不能叫「獨立」,只能叫「建國」。 

所以說到底,「台獨」這兩個字的定義,是建立在你認不認同中華民國、你站在哪個歷史立場上的選擇。

但可以肯定的是,支持中華民國的人當然可以說台灣有台獨份子,而諷刺的是,在網路現實上罵最兇最多,卻是認定中華民國早滅國。

而支持跟否定的人卻聯合起來共同譴責台獨份子,而不是兩邊互相爭論中華民國是否還存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瘋言瘋語的狼飄的沙龍
13會員
248內容數
這是一個無法論述對錯的過程,因為每一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而我反對專制,所以現階段我會比較偏向我們中華民國這邊。我是一個期待中國民主自由的人、也期待中東、非洲各國人民也能卓越成長起來。
2025/05/30
探討「漢族」概念的政治性和歷史演變,並批判其作為一種文化同化的工具,壓制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文章指出「漢族」並非單一族群,而是由不同民族融合,並在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一種文化認同。作者質疑儒家思想被利用,強化皇權,並使人民成為統治階層的「奴才」。
2025/05/30
探討「漢族」概念的政治性和歷史演變,並批判其作為一種文化同化的工具,壓制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文章指出「漢族」並非單一族群,而是由不同民族融合,並在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一種文化認同。作者質疑儒家思想被利用,強化皇權,並使人民成為統治階層的「奴才」。
2025/04/20
本文比較臺灣高雄與中國主要城市房價,以高雄地上權房產「河堤世界」為例,發現其價格普遍低於中國二線城市。儘管數據粗略,仍顯示在相同土地使用權模式下,臺灣部分地區房價相對較低,但未來地上權房產發展可能改變此現狀。
2025/04/20
本文比較臺灣高雄與中國主要城市房價,以高雄地上權房產「河堤世界」為例,發現其價格普遍低於中國二線城市。儘管數據粗略,仍顯示在相同土地使用權模式下,臺灣部分地區房價相對較低,但未來地上權房產發展可能改變此現狀。
2025/04/01
本文分析中共長期以來對待臺獨與華獨的不同策略,指出中共藉由將臺獨定調為分裂行為,而將華獨淡化處理,試圖在國際間塑造「內亂」的敘事,以降低國際社會對其可能採取武力行動的反彈。文章探討此策略的歷史背景、國際影響,以及對臺灣與國際社會的長遠衝擊,呼籲臺灣人必須認清中共的真實意圖
2025/04/01
本文分析中共長期以來對待臺獨與華獨的不同策略,指出中共藉由將臺獨定調為分裂行為,而將華獨淡化處理,試圖在國際間塑造「內亂」的敘事,以降低國際社會對其可能採取武力行動的反彈。文章探討此策略的歷史背景、國際影響,以及對臺灣與國際社會的長遠衝擊,呼籲臺灣人必須認清中共的真實意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看到這類人一直強調「台灣」真的無語,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Thumbnail
看到這類人一直強調「台灣」真的無語,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誰搞台獨,就是台毒!死路一條! 真是大實話! 咱們台灣郎的鄰居,中國共殘黨,已經這樣向我們這群好鄰居高聲呼喊無數次 我真是百分之一百的支持! 搞台獨真的就是台毒,就是死路一條! 這樣苦口婆心勸告台灣,讓我太感動了,真的! 台灣真的不能搞台獨啊
Thumbnail
誰搞台獨,就是台毒!死路一條! 真是大實話! 咱們台灣郎的鄰居,中國共殘黨,已經這樣向我們這群好鄰居高聲呼喊無數次 我真是百分之一百的支持! 搞台獨真的就是台毒,就是死路一條! 這樣苦口婆心勸告台灣,讓我太感動了,真的! 台灣真的不能搞台獨啊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現在長文應該很少人看,所以我先說重點。我認為兩岸議題的終極提問只有兩個:你支持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如果你支持台灣獨立,當兩岸開戰時,你會選擇投降或抵抗?
Thumbnail
現在長文應該很少人看,所以我先說重點。我認為兩岸議題的終極提問只有兩個:你支持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如果你支持台灣獨立,當兩岸開戰時,你會選擇投降或抵抗?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BBC認為蔡英文是台灣的捍衛者,更近一步稱讚她在作為台灣領導人時的成就。
Thumbnail
BBC認為蔡英文是台灣的捍衛者,更近一步稱讚她在作為台灣領導人時的成就。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