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往在金融業當儲備幹部時,第一份輪調專案就是在財富管理部門(Wealth Management)。或許不是所有讀者都知道財富管理部門的業務範圍,因此若用一句話來形容,即是零售銀行(Retail banking)裡協助「個人」或其「家庭」進行資產保值與增值的銀行服務。內容涵蓋投資規劃、稅務諮詢、退休安排及遺產傳承等。
但當然,財富管理還並不是最高階的,部分銀行還會有服務更高資產淨值客戶的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或是這些客戶乾脆自己操辦,成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自己聘請會計師、律師與投資專業或甚至藝術顧問。
但無論這些分類為何,若以客戶個人與家族為服務對象,始終必須要明確定義——對於企業而言,我們對客戶有什麼要求?要有什麼條件才能達到這些服務體系的門檻?
或是更直接的——我們的客戶到底是誰?
當然,《喬記洋行》裡講的是高奢精品集團如何營運,因此不會在銀行零售這一端深究——我卻在當時的過程中一窺企業對於客戶財富分層的邏輯,以及觀察到了一些有趣的客戶關係策略:當一間銀行,也要開始對於語言精雕細琢,客戶在意的就算不是錦繡華服,也得有「傳承」、「保值」、「細節」、「工藝」、「美感」的要素,融入理論上應該毫無人味可言的金融產品。若細看這些名詞,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準備好進入高資產客戶的世界了嗎?這篇電子報,讓我們來聊聊,幾乎以寡占集團之姿經營高端零售市場的精品集團,是怎麼篩選它的客戶的吧。
有錢的不一定買,但買的鐵定有些閒錢

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的 2020 同名電影。電影本身在劇情以及角色塑造上都有不少微妙之處,但還是將當時的香港繁華奢侈呈現地很好。此為姑媽梁太太,演員俞飛鴻。
精品客戶的樣貌究竟如何,可謂是網路社群裡爭吵極為激烈的一題。
有人為了人生的里程碑,鼓起勇氣踏入門市,購置第一個的奢侈品;有人為了心心念念的特定款項,決心進入消費積累的配貨機制;也有人在歷經大起大落後,回首之餘留下長嘆:人生體驗與健康哪有這些物質重要,當初買了這些包,或許只是一場資本的幻夢與浪費,畢竟,看看巷口那位穿拖鞋騎著腳踏車的阿伯,他一身利索,卻是整條街巷的房地產所有人。
以上這些個人體驗與詮釋並無對錯可言,不過卻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客戶群項:「有錢人」的消費喜好樣樣種,不是所有富的流油的客戶都會花錢買高奢精品。但願意買高奢精品的客戶,至少在購買當下,多少是有些閒錢可以動用的。
看統計吧!
奢侈品市場這塊餅,市場到底有多大?
我們最熟悉的 Jean-Noël Kapferer 曾經引用 Bernard Dubois & Patrick Duquesne 研究,在歐洲市場一千兩百萬奢侈品客戶拉出統計資料。以此,也可以看得出西歐成熟市場裡,奢侈品消費者圖像。
先說定義,在當他當時的社會情境下,被歸類為高淨值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 HNWI)者被歸類為富人(The Rich),基本門檻為擁有一百萬美金,約三千萬台幣。而往上還有另外一個門檻,則是三千萬美金,約十億台幣。若以此為軸,我們會先得到第一個圖像:
- 富人(Rich)裡面,約有 16% 的客戶是買奢侈品的客戶,約佔富人群裡 1/6
- 非富人(Regular)裡,約有 7% 的人群是買奢侈品的,約佔比 1/13
第二層可以挖掘的圖樣,則是這些消費者裡面,他們在社會與經濟上的開放態度:越開放者對於嘗試新事物的意願越高,越保守者則偏好已經建立的社會價值。
- 富人(Rich)裡面的那 16%,2/3 是概念上開放的,1/3 相對保守
- 非富人(Regular)裡那 7% ,2/3 是概念上開放的,1/3 相對保守
另外,雖然開放保守這多半與價值觀相連,而與教育程度無關。不過在統計裡也可以看到:讀書越多,也通常是一個是否願意開始買奢侈品的關鍵(to move into modernity is to double the probability of acuiring luxury products)——這當然不是說,只有讀書人才買奢侈品,任何人都有可能會買奢侈品——但我認為這個變項,主要反映的是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畢竟,奢侈品被視為是社會分層劑的基本費用,高淨值人士的定義提供了經濟資本的圖像;而也有一種使用奢侈品的邏輯,並非只是看客戶買不買得起,而是看這個客戶懂不懂只屬於這個社會脈絡下,不同階級相互排他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