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40小時課程實錄(含條文解說、分組討論與演練)
Day 1 — 條文0至3章基礎說明與初步作業
第一天清晨,研鏵科技的會議室內燈光明亮,資安小組與其他部門同仁聚集一堂。講師從ISO/IEC 27001:2022標準的緒論開始,細緻介紹標準的範圍、引用文件以及術語定義。
「標準的前言與第0章至第3章是整個資安管理系統的基石,大家務必理解這些內容。」講師語重心長地說。
我(黃志宏)和同組的陳郁琳、張庭瑄、林宜芳,開始認真做筆記,並在課堂上積極提問。李育誠組長也時不時加入討論,補充實務經驗。講師布置了第一天的作業:根據條文0至3章,整理出本部門可能面臨的資安風險項目。下課後,我帶著講義回家,打開電腦開始整理筆記,嘗試釐清「風險」與「控制」的概念。
隔天一早,分組討論開始。張庭瑄感嘆:「風險定義和我們日常遇到的問題感覺差很遠。」
陳郁琳回應:「但講師說得很清楚,風險是‘可能發生且影響目標的事件’。」
講師走近聽見我們對話,補充:「風險評估是資安管理的核心,理解這點後,後續章節會更順。」
這種討論氛圍讓我們快速釐清模糊觀念,也促進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
Day 2 — 條文4至10章重點解說與學習考量
第二天,講師進入標準核心章節:從組織環境(第4章)、領導責任(第5章)、策劃(第6章)、支持(第7章)、運作(第8章)、績效評估(第9章)到改進(第10章),逐章解析。
講師特別提醒大家:「如果翻條文一條要超過10秒,表示還不熟悉。建議考試時間可以往後延1至2週,先熟練內容再參加考試。」
此言一出,教室氣氛一陣靜默,隨後掀起討論熱潮。大家開始衡量自己的準備度,是否該在第五天直接參加測驗。
課後作業要求挑選2至3個章節,針對本部門現況提出符合標準的控制措施。下班後,黃志宏在LINE群組打趣:「今晚又要熬夜做作業啦!」
陳郁琳回:「學長別偷懶,大家一起努力!」
隔天分組討論,我們交換作業成果,並討論章節重點。林宜芳提問:「第7章講到風險處理計畫,到底怎麼寫最合適?」
李育誠小組長在線上即時回覆:「計畫要包含避免、減輕、轉移、接受等策略,明訂責任人與時間點,確保落實。」
透過這些互動,我們理論與實務結合,氣氛也逐漸活絡。
Day 3 — 附錄A控制措施介紹與探討
第三天聚焦於附錄A的控制措施,涵蓋四大類共93項控制:
- A.5 組織層面
- A.6 人員安全管理
- A.7 物理與環境安全
- A.8 通訊與營運管理
講師逐項說明控制目的及實務案例,帶領大家理解控制措施如何落地。張庭瑄分享:「人資部門在員工離職時帳號刪除做得很到位。」
黃志宏說:「資訊部的網路分段和監控系統,也是這些控制的範例。」
講師點頭稱讚:「這就是資安管理系統成功的關鍵。」
下課後,我們小組相約咖啡廳繼續討論,交換整理筆記與控制清單,彼此學習。
Day 4 — 分組稽核演練與角色扮演
第四天,我們開始實務演練。小組分成稽核方與被稽核方,模擬正式稽核流程。
第一次演練時,黃志宏扮演稽核員,細查文件程序,提出尖銳問題。陳郁琳代表被稽核方,緊張應對,場面偶有尷尬卻不失專業。
講師與顧問公司代表旁觀,適時給予指導與建議。
第二次演練雙方角色互換,大家從不同角度體驗稽核流程。張庭瑄感慨:「當稽核員真的不簡單,需要熟練標準和流程。」
透過演練,我們實務感提升,心中也多了自信。
Day 5 — 角色互換演練與考試準備說明
第五天上午,我們繼續演練,彼此熟練流程與角色。氣氛比前幾天更加輕鬆愉快,組員間偶爾笑聲不斷。
下午,講師詳述考試流程與規則: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鐘。
✅ 需攜帶物品:有效身分證件(身分證或護照)、有需要使用筆電的人請攜帶筆電與電源線。
✅ 考試模式:線上系統,開放查閱講義與標準PDF(Open Book)。全程需要有鏡頭與麥克風,偵測考場環境,是否有人經過考生後面經過以及收到聲音已防舞弊行為發生。官方會針對電腦桌面進行錄音錄影,事後進行判斷。
❌ 禁止事項:不得使用手機或其他網路資源,考場需保持安靜,最多兩位考生,且需保持距離。
「考試環境要求嚴格,最好一個人在房間內,避免有人走動和發出聲響。」講師強調。
學員們互相加油打氣,期待能順利通過考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I 協作創作聲明
本篇由 AI 協助創作,根據使用者提供角色與組織設定撰寫,內容純屬虛構,僅供學習與觀察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