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任執行長陳立文(Lip-Bu Tan)的帶領下,Intel 正展開一場大膽的「雙軌轉型」:一方面聚焦即時的 AI 創新,另一方面則著眼於長期的晶圓代工業務復興。這個戰略背後的邏輯非常清晰,但能否兩頭兼顧,是 Intel 轉型成敗的關鍵。Tan 過去在 Cadence 任內,將該公司市值從每股約 5.50 美元推升至 186 美元,成績斐然。然而,Intel 的規模是 Cadence 的五倍,背負的歷史包袱與營運複雜度遠高於過往,投資人對於這場轉型應採審慎樂觀態度。
Intel 近期已加速 AI 晶片的整併開發,將相關業務集中在 AI 技術長 Katti 領導下,藉此提升決策效率與研發協同力。2025 年,Intel 連續兩季恢復獲利,顯示其 Xeon CPU 與 AI 加速器的市場需求回溫,對毛利率有所幫助。但真正的挑戰在於,AI 晶片業務能否成為穩定貢獻獲利的引擎,並同時填補未來數年晶圓代工巨額資本支出的財務缺口。
Intel 的晶圓代工重建計畫以 18A 製程為核心,目前已於 2025 年上半年進入風險試產階段,預計在下半年進行量產。美國 CHIPS 法案已承諾提供 Intel 逾 78.6 億美元的直接資金與稅收補貼。儘管最新一季的代工業務營收已達 47 億美元,年增 7%,但該部門仍處於虧損狀態,預期至 2027 年前都難以轉盈,且外部訂單相對有限,執行風險不可忽視。儘管 Tan 在 Cadence 成功翻轉營運、打造市值神話,但 Intel 的營運結構與文化慣性截然不同。目前雖已進行組織瘦身,並強化產品線集中管理,但如何在龐大的部門中貫徹快速迭代與橫向整合,依舊考驗管理層的落地執行力。
整體來看,Intel 未來的毛利率結構將決定轉型是否成功。AI 晶片雖可拉升毛利,但晶圓代工的長期資本支出與新產能折舊壓力勢必拖累整體財報表現。能否找到穩健的產品組合與代工定價策略,是財務轉型的關鍵解方。
地緣政治目前對 Intel 相對有利。美國政府積極推動晶片回流政策,包括 CHIPS 法案與對中國晶片限制政策,都讓 Intel 在戰略上占得先機。然而,來自台積電與三星的技術領先仍無可迴避,若 Intel 在技術節點、良率或產能爬升上出現任何差池,將削弱市場信心。
市場機構的態度亦值得關注。近期 Norges Bank、Two Sigma 等大型機構均增加持股,顯示市場對 Intel 轉型初步釋出正面訊號。不過,這是否源於對雙軌戰略的真正認同,或只是資金在尋找估值折讓標的,仍待觀察後續持股變化與管理層進一步釋出業績數據。
在執行層面,最關鍵的短期風險來自於 18A 製程的量產能力與外部客戶驗證進度。目前 Intel 的代工訂單仍以內部為主,若無法擴大第三方客戶採用,或出現良率與設計延遲,勢必將拖累代工業務整體推進速度與財務可行性。
估值方面,Intel 股價仍遠低於歷史高點。儘管轉型帶來新一輪上行潛力,但目前本益比所反映的多為預期樂觀,而非已兌現的基本面改善。若市場預期落空,股價仍有下修風險。
整體而言,Intel 的雙軌戰略能否成功,取決於 AI 業務與代工業務能否在未來兩到三年間同步放量,並形成穩定財務結構。全球 AI 應用、邊緣運算與主權晶片需求正在加速,但若 Intel 無法如期交付,其重返領導地位的目標仍具高度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