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問過自己:「我到底要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已經很努力了,還是不快樂?」
這不只是一本散文或勵志書,而是一本紀錄靈性旅程的日誌,她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真正的寶藏,不在別人定義的成功裡,而是在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與掙扎中。
🔍 一本自我尋回的心靈地圖
書中分成多個主題篇章,像一張張心靈地圖,帶領讀者去探看生命中的關鍵議題:
-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不夠好」?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怎麼和解?
- 要怎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愛自己」這件事,具體來說該怎麼做?
曾寶儀在書中寫到:「人生就像是一場尋寶遊戲,那些痛苦、錯誤與低潮,其實都是藏寶圖上的提示。」
這句話深深打中我——我們總想避開失敗、逃離痛苦,但其實那些地方,才藏著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功課。
🌱 從女兒、主持人,到自己
書裡最動人的地方,是她坦承自己一路走來的掙扎。
身為曾志偉的女兒,她曾壓抑自己、努力做個「好女孩」,想證明自己不靠爸爸也可以發光。但愈是證明,愈覺得空虛。
她在某個低潮期,開始接觸靜心、占星、心理學、各種靈性練習——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而是為了找回真實的自己。
這段過程不光鮮,有脆弱、有眼淚、有失控,但也有放下掌控、回到當下的平靜力量。
💡 我印象最深的三個觀念
1. 你不用變得更好才能被愛
她寫到自己一直以來以為「成就」才能換來認同,直到有一天才明白,愛不是交換條件,而是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樣子。
這對我們這些「習慣自律」、「過度努力」的人來說,是一個深刻的提醒。
2. 情緒不是敵人,是通往內在的門
她鼓勵我們不要壓抑情緒,而是去傾聽情緒背後的訊息。例如,焦慮也許是內在小孩害怕被拋下;生氣可能是界線被踩踏。
她說:「你的情緒不是問題,是指引。」
3. 原生家庭不是藉口,但值得理解
曾寶儀坦白自己多年來與父親的關係、對母親的牽掛、以及如何從「受害者」的身分慢慢轉化成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
理解原生家庭,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為了釋放自己。
👣 與工程師視角的連結
作為一個習慣邏輯與系統性解決問題的工程人,我開始學習一種新的修復方式:允許情緒存在,不急著找解法。
因為人不是程式碼,不能 debug 就立刻排除錯誤。有些時候,我們要做的,是陪自己走一段混亂、不確定的過程。
這本書沒有提供「人生公式」,卻讓我更有力量去相信:答案不是找出來的,是走出來的。
💬 結語:人生藏寶圖,其實就在你心裡
《人生藏寶圖》這本書像一位溫柔卻誠實的導引者,提醒我們:「你不需要變成誰才值得幸福,你本來就是完整的。」
每個困惑、挫折、停滯的時刻,其實都可能是一個轉彎的起點。
如果你最近對人生有點迷路、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方向,這本書可能會是你手上的一張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