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孩子的偏差行為?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出發
參考資料:《阿德勒正向教養心理學》
📘 將孩子視為一個「統一且獨立的個體」,才能真正理解問題行為的背後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時,第一時間往往會想要「修正」或「制止」。但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處理,問題往往無法真正解決。
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尤其是阿德勒所提出的「個體心理學」,帶我們重新思考孩子為何會有某些讓人擔憂的行為。
一開始閱讀時,或許會覺得文字略顯枯燥,但愈讀愈能體會其中的深意──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整體的人格與其所處的環境,就無法真正明白他為何會這樣行動。
🌱 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其整體人格的展現
所有孩子單純只是根據自己生命風格及主觀解讀採取行動而已,因此每位學童都應視為整體人格的獨立個體,不應將特殊行為看成獨立的音符,而是視為整段旋律中的一小部分,亦即人格的統一性。
阿德勒認為,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其人格整體的一部分。就像一段旋律中的音符,每個行為背後,都是基於他主觀的生命風格與對環境的詮釋。
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將某個「偏差行為」抽離來看,而是要從孩子的整體經歷與處境中去理解他。
個體人格的所有表現都是整體前後一致的環節所組成,意思是說:單一行為唯有與整體人格串聯起來研究,才談得上真正理解他。
也許,孩子只是用他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來應對他眼中的世界罷了。
🧠 心理學不是冷冰冰的分析,而是理解的開始
孩子的發展,並不全然取決於先天能力或環境條件,更關鍵的是:
👉 他如何解讀自己的處境,並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這其中,自然會有誤解與偏差,而教育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在合理的範圍內,透過經驗來成長。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急著糾正行為,而是試著進入孩子的視角,看見他內在的感受與需求。
💡 沒有無可救藥的孩子,只有尚未被理解的心靈
心理學意味著理解兒童用來指導行為、反應外界刺激的感知模式;理解他如何看待特定刺激、如何回應這些刺激,以及如何應用這些刺激實現自己的目的。
我們常以成人的角度預設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唯有當我們開始學習「孩子如何看世界?」,教育才真正開始。
即使處於困難甚至惡劣的環境,只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永遠都有適當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不是問題的根源,而是訊號的傳遞者。懂得解讀這個訊號,我們才能真正陪伴他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