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越是執著於「應該」,越是讓人焦慮
「他應該早點回覆我的訊息吧?」
「我應該要更積極一點才對。」
「事情應該不會變成這樣才對…」生活裡,我們常被一種名叫「應該」
的念頭困住。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別人,我們都不自覺用「應該」來設下標準,試圖維持一種秩序或控制感。但越是這樣,內心越容易感到焦慮、失落、挫敗,彷彿世界不照著我們的劇本走,就哪裡都不對了。
其實,許多痛苦不是來自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相信了某個念頭」
。
它就像一道無形的規則,時刻在內心審判我們與他人,讓情緒不斷被拉扯、困住、焦慮。透過轉念,不是要你放棄原則,而是讓你放下不必要的執著。
1. 覺察:你正在為誰的「應該」生氣?
小倩等了一整晚的回訊,
結果對方最後卻只回說:「抱歉,今天真的太忙了,忘了回妳。」
她氣到不想說話,心想:
「這麼重要的事,怎麼會忘?」
「如果他在意我,就應該不會忘記
。」
心理學上,這種由「應該」產生的期待落差,稱作認知扭曲。
我們常把自己的預設當成唯一的可能,
卻忘了,現實從不會完全照著我們寫好的劇本演出。
「應該」看似合理,其實是我們內心對掌控的渴望。
所以當期待落空時,我們會怪對方沒做到,卻很少停下來問自己:「我,是不是綁住自己了?」
拜倫‧凱蒂,提到:
「當你相信自己的想法,你就受苦了。」
我們不是因為「對方做了什麼」而受傷,
而是因為「我們相信他應該這麼做」而困住自己
。
覺察這個念頭,就是轉念的第一步。
2. 質疑:這個「應該」真的合理嗎?
小倩開始寫下自己的想法:「他不在意我,他應該要記得。」
然後問自己:
「這是真的嗎?」
「有沒有可能他真的很忙?」
「還是他心裡有其他壓力?」
自我對話的過程,小倩她看見自己的期待,也讓她稍微放下心中的怨氣。
轉念不是洗腦,而是用溫柔的方式,去檢視這個念頭背後的真相
。
真正困住小倩的,其實不是對方沒回訊息,
而是她心中那個「如果他在意我,就應該會回」的假設。
而這個假設,其實可能跟現實沒有關係。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如我們所願,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活成我們的期待。
當你能鬆動這個「應該」的結論,你的情緒也會有出口。
只要我們願意往內走,看見自己在乎什麼、渴望什麼,
就不會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情緒。
3. 安頓:把焦點從他人,拉回自己
後來,小倩不再強求對方的反應,
而是開始問自己:
「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我要怎麼讓自己舒服地度過這個晚上?」
她追了一部自己喜歡的劇,泡了一場舒服的熱澡,然後寫一篇日記。
她沒有硬逼自己「不在意」,但也不再讓對方的行為掌控自己的情緒。
真正的自由,是能放下控制他人行為的渴望,轉而善待自己的感受。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做,但可以決定「這件事對我來說,要造成多大的傷害?」
不是他人應該怎樣,而是你可以怎麼安頓自己。
轉念的本質,不是要你樂觀不去在意,
而是給你一個出口,讓自己多一點餘裕去選擇。
總結:你有權選擇,不活在「應該」裡
「應該」是一種內建的標準,但當我們太緊抓著它不放時,
就會開始責備、受傷、甚至懷疑人生。而轉念,不是放過他人,而是放過自己。
人生最自由的選擇,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決定自己怎麼看待一件事。
我們的痛苦,很少來自「事情本身」,更多時候來自我們對它的詮釋。
當你不再被自己的念頭綁架,人生也會多一點寬容與輕盈。
把焦點從「他怎麼做」,轉向「我如何看待」,
你會發現,真正讓你感到自由的,從來不是別人的改變,
而是你對自己更深的理解與接納
。
「你可以不再委屈,也可以不再糾結,帶自己走出那些由『應該』築起的迷宮,找回心中那份平靜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