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作文章了! 似乎是跟動機不協調有關。曾多次想著思考的事情雖然很有意義又太過隱私,要純記錄不公開心裡又不快活;也曾考慮著究竟是不是內向者要舒適的下筆是不是有特定心理條件,像是有事情要整理清楚或是有必要的話一定要說;也會想著是不是就這樣讓思緒燜著發展,有種一動筆就像是開了鍋壞了菜的忐忑。
今天在讀書會群組貼了段心得,算是打破了沉默,也就順著運轉起來吧! 叔本華的眼淚,裡面逐漸蛻變的主角,先透過叔本華改善了自己的處境,辦到了之前作者在書中化身都辦不到的事情;又透過團體治療擺脫了知見障,讓我也有著嚮往。我覺得我相當高程度的可以承認我也想透過榮格的心理分析學走出一趟類似的旅程。
從新生活到新工作,我逐漸感受到說某些話時我的身心感受非常不適,像是又受了傷一樣,而用某種語調跟思維表達時又似乎能維持相當平和;對應好時光日誌的紀錄標準,這樣的現象似乎非常有意義,也影響我在新社團跟新公司內對於重心的認知。
儘管陸續有所認知,前天晚上忍不住進居酒屋喝清酒跟吃小菜的消費還是讓我理解到自己處於某種精神壓抑的狀態;也許是我自己抗壓性問題,也許我在過去兩週的工作還是不夠沉靜,想到一份工作只是一小步,前方還有不知自己能變化提升到什麼程度,又能不能改變現實的強烈不安。我想要給我自己信心,因為至少兩次以上我已能想到用某種知來消解不安遠不如承受著不安讓自己走向明。
個體化,代表著不被世界的侵蝕溶解,我要在我想專注的材料上找出專注力! 專案管理、走向大部書的研讀與表達,還有身體變化、訓練的經營,都提示著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