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談的是同一把尺,公正是尋求適當的尺。找到標的去說明兩者不同並不難,難在沒有適合所有場景的標準,沒有能讓所有人都信服的標準。
公平說穿了就是規則,但凡一體適用,就算公平。但尺永遠有挑的過程,那麼是誰挑的呢? 又為什麼那樣挑呢? 怎麼證明誰提出的最公平呢? 所以看事情的時候分出公平跟公正本來就只是定性分析的過程,而不是說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只看其一。公平是尺規的形而下面貌,公正是尺規的形而上內涵。公開是接受檢驗,但公開度足不足夠本質是一種文化上的信任判斷。
想想我當年大一室友,大學聯考數學考80幾分,英文卻只考7分,因此他不但無法去國立大學數學系,連留在私立大學念應用數學系都還因為基礎英文課從大一當到大三。老師當然不會無故要去當他,搞不好還有幫忙加一點分,所以尺是公平的;但是為什麼到了大學還不能專精學習,還要有大一到大三的英文必修呢? 大學都不大學了嗎? 工學院也不工學院了嗎? 我跟他難道還被高中生的尺套著嗎? 三年至少一百堂課時間,再加上準備考試的時間等等,若用機會成本來算,三年至少也10~20萬的錢喔!
這邊的不公平,反應的是不公正,這把尺應該只到高中為止。而規則為什麼這樣設立,學生無法左右,公開更是談不上。加總結果當然就是不公道。公道自在人心,像這樣子也只能留在人心!
然而社會人社會事可真能只用是非論? 吃過許許多多的虧之後,一根筋的憤青思考也軟了一些。用更寬廣的三段式價值體系(是非、立場、信仰)去看,學校跟老師鐵定也是各有各的立場或信仰吧? 物理上完美的圓跟人的世界中完美的價值體系一樣都不存在,當人一出生,或多或少的就是背對大自然走入人間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為了瞄準對自己更重要更能努力的目標,也是留一隻眼看回自己的來處,記得渾沌不能七竅盡開才不會絕了道法自然的路。我這輩子,或者學會寬容自在正是大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