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說要找一個什麼東西時,通常是一個實體的東西(美食)、人(男女朋友)或者是一件事(工作),很少有人會找一個無形的東西。
那麼,「自信」要去哪裡找?
讓我回想一下......
第一個湧現的回憶,是在澳洲阿德雷小鎮公車上的老伯伯。當時是大學交換生,沒有車,去採買食物只好坐公車,而澳洲阿德雷德搭公車的人,幾乎都是老人。
老伯伯在20幾分鐘的車程中,跟我聊生活、聊台灣的政治處境,最後我要下車時,他對著我說: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那時,心裡冒出了一小片自信的小嫩芽。
第二個回憶,快轉到第一份公職工作,是在國稅局的外僑股。這個工作是每天要面對來報稅的外國人。大部分的簡易案件是外勞的申報案,通常是由仲介代辦,所以不會碰到外籍移工。會碰到的,都是高階人士自己來報稅,因此英、日語是當時工作的必要工具。
不要以為高階人士知識水準高,會很有禮貌,碰到繳稅,人性顯露無遺的程度,絕對讓你下巴掉下來。我碰過一個法國中年婦女,拍桌子說要告我們政府不公不義,當時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但我也沒在怕。
我在任職第一個月,我的小主管就告訴我,面對外國人時,要拿出「自信」!
我好奇要怎麼拿出「自信」?
她接著說,首先,外國人來台灣是有求於工作才會進到國稅局,他們是自願來工作的,不是被強迫的,該繳的稅就應該要繳。再者,英語只是溝通的工具,我們稅務員沒有要求英語一定要多流利,可以溝通就好,假如有外國人批評你的英語不夠好,你可以跟他說我們人在台灣,講中文才是主流,請他好好去學中文再來報稅。
(附帶一提,日本人來報稅時,中文講得超級好)
最後一個跟語言有關的自信,是在西班牙自助旅遊時,為趕上特定時間的阿爾罕布拉宮行程,快步走向計程車時,沒想到開車的運將伯伯完全不會說英語。我只好用單字溝通法,詢問要多久、要多少錢才會到宮殿。他講了一大串,我用力聽、試著聽到關鍵字。
還好,「數字」、「便宜」、「比較貴」這幾個西文單字沒有還給老師,當下立馬決定走比較貴的路線,迅速提前低達宮殿。這才發現,只要用幾個重要的語言單字,就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自信要去哪裡找?》是婆家家族小孩「Gayo嘎又」的第一本繪本創作。很適合爸媽和小孩共讀。
或許爸媽也能從中找到累積自信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