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則新聞,兩種感受
最近新聞報導:「行政院人事總處公布,未來連假將不再補班,原則上不再為了湊假日而調整補行上班。」這消息一出,年輕人拍手叫好,社群平台上一片讚聲:「終於不用為了多放一天,換來一個塞車又沒效率的補班日!」我看完,心裡也是微笑。但這個笑,不全然是開心的笑,更多是苦笑。
因為這新聞,對還在職場打拚的人是一種「福音」,對像我這種退休族而言,卻有點像是「下雨天的晴天娃娃」——好像對我沒有直接影響,卻悄悄改變了生活的節奏。
退休前:假期是救命繩索
回想還沒退休時,假日就像是忙碌人生中的一塊浮木。
每到星期三,就開始計畫周末的行程;只要遇到三天連假,心裡像是中了樂透,行李早早收好,哪怕是高速公路要開五個小時,照樣上路。
那時候的我,對假期的渴望,幾乎是一種信仰。假期,是讓我有喘息空間的「許可證」,哪怕只是在家躺一天,也感覺比平常躺得踏實。
尤其是在還有「補班日」的年代,很多人一邊罵政府制度不合理,一邊又默默接受,只因那多出來的連假實在太珍貴了。
退休後:假期是「人多日」
但自從退休後,人生的節奏整個反過來了。
我已經不再需要「假期」來排解壓力,因為每天都是假日。
以前連假是出門好時機,現在卻成了避開人潮的「警戒日」——一看日曆:「啊,這週又是三天連假」,就自動把出門行程取消。
不是我怕人,是我怕「太多人」:排隊排半小時、找廁所找不到位、連想靜靜喝杯咖啡都像在菜市場。
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從容地「平日遊」,但如果大家都放假、大家都出門,那我們這些「全年無休假」的退休族,反而變得寸步難行。
假期變多了,誰最開心?
這次的政策改變,不再補班,等於假期變多了、連假也變長了。
對還在工作的人來說,這是「假期品質的提升」。對我來說,卻是「平日品質的下降」。
因為,當更多人有空時,原本屬於退休族的「悠閒時段」也被塞滿了。
我不是在抱怨年輕人愛玩,而是這個社會運作的邏輯,本就圍繞著「上班族」打轉。
假日活動、展覽、市集、特賣會……都是為了上班族設計。等你退休了,才發現這些活動你反而不想參加了,因為你要的是一種「無人打擾的節奏」,不是喧鬧的熱鬧。
假期對你來說,是什麼?
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假期到底是什麼?
退休前,假期是逃脫;退休後,假期變成干擾。
假期本身沒有變,是我們的立場與身分改變了。
這其實就像投資一樣:同一檔標的,在不同的時點、不同的資產配置下,可能代表風險,也可能代表機會。
退休生活,就是這樣一場「身份調整下的資源再分配」。假日也不例外。
用不同心情,過同樣的日子
現在,我學會了在「別人假日出門時,我就在家泡茶;別人上班後,我再出門晃晃」這種節奏裡找到自在。
就像高股息投資一樣,追求的不是「一次賺飽」,而是「穩穩過日」。
假變多了,我不羨慕;假變少了,我也不抱怨。
因為我知道,對於已經退休的人來說,「時間」已不再用來計較長短,而是用來衡量深度。
尾聲:你是為假期而活,還是為生活而假?
這次的假期制度改變,其實也讓我看見一件事:人們對「假期」的依賴,其實藏著對「生活自由」的渴望。
退休不是假期變多了,而是「不再需要等假期」了。
如果你還在職場打拚,盼著連假、算著國定假日,不妨開始思考:
「我的生活,是不是只在假期裡才值得期待?」
而如果你已經退休,就更應該善用這種「假期已無關己」的心態,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因為人生的真自由,不是放假,而是不用再等放假。
📣 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你對這次「不再補班、假期變多」的新政策有什麼看法?你覺得退休後,生活真的比較自由嗎?歡迎留言分享,也別忘了把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快要退休或剛退休的朋友,讓我們一起練習慢下來,過得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