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來,這已經是我們接到的第三場「女兒委託整理媽媽家」的案子。也許是因為母親節剛過,很共時的帶出母親相關的議題,關於原生家庭的整理,彷彿都藏著未說出口的心事與功課。
我還記得上週那場車庫裡的整理,像是層層剝開的洋蔥,有溫情,也有眼淚。這次,我們走進的是另一段母女的故事。
早上門打開時,媽媽站在門邊,沒有邀請我們進門,只是反覆確認女兒是怎麼和我們溝通的。聊了一會兒,她的身體始終站在門口,像一道無形的防線,姿態透露著防備。畢竟,家是如此私密的地方,要讓陌生人走進來,實在需要很大的信任。而且,多數人對我們整理師的印象是:「你們一來,就是要把我們家的東西都丟掉。」
這真的是個天大的誤會。
我們的工作,雖然真的會「清理東西」,但目的從來不是丟棄,而是讓每一個家重新有生命,讓空間能夠呼吸。畢竟,家裡的氣場,就是風水。乾淨整齊,財神爺才會來呀,對吧?
沒關係,那些還沒被理解的誤解與標籤,我們願意先扛著。因為每一次整理後,空間重新流動起來,客戶臉上的放鬆與釋懷,就是最值得的回報。
約莫三分鐘後,女兒與孫女出現了,接著便上演了一場無法預料也無從閃躲的衝突。
言語激烈,句句如刃,刺傷彼此的心。
以前的我可能會嚇壞,現在雖然還是緊張,卻也能坦然面對。因為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而那些經,只有一起走過幾十年的人才有資格評論其中的苦與愛。
這時候我想到《非暴力溝通》。那本書提醒我,許多衝突裡的話語,表面是責備,其實藏著深層的關心。只是我們還不懂用更溫和的方式表達罷了。
我不喜歡站在所謂「正義」的高處評論誰對誰錯,尤其是每個家庭場域裡。過去我也曾相信,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受害者,意味著也有個加害者。但後來我發現,很多關係裡,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有沒能好好說出口的傷。
幸好,媽媽最終還是願意讓我們上去整理頂樓。上到頂樓加蓋的那個樓梯幾乎有85度斜,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平時要上下這樣的空間,真的是一種挑戰。
我們打開一箱又一箱的物品,看得出來,那些箱子搬來後幾乎沒被動過,封箱膠帶仍然完好。媽媽一邊翻找,一邊細細介紹這些是她親手創作的作品、那些是她旅途中帶回來的藝術品。每一件物品都有來歷與記憶,都是她的寶貝。
但最讓我動容的,是她翻到女兒小時候的東西時,輕聲地說:「這是我寶貝的。」
她會走到女兒面前,指著那個東西說:「這是妳那時候穿的。」
這些話,不只是介紹物品,更像是一種深層的愛的告白——她的創作是寶貝,她的女兒更是她這一生最珍貴的寶貝。
原本女兒臉上的防衛,也在這些話語裡慢慢柔軟下來。那一刻,整個空間彷彿充滿了溫度,安靜又真實。
我知道她們之間仍有未解的心結,但旁觀者往往能看見:那些激烈爭執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的在乎。
若不是在乎,怎麼會願意花時間、金錢與心力來面對彼此?
我自己也有經驗。與媽媽的關係中,我也曾因為某些過往的經歷,說話口氣不好而後悔。但我越來越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學會在衝突過後說對不起。因為我知道,我是愛她們的。
當我願意說出「我希望被這樣對待」,我也開始接收到回應——不再只是「我是為你好」,而是真正的互相理解。這些改變,來自我與媽媽都願意放下一些過去的執著。
這位媽媽平常一個人住,有一隻老狗,一個開心果園,定期餵養流浪貓,生活簡單卻不孤單。她也許看起來強勢,與女兒有衝突,但在她眼神裡,我看見一種年長者才有的柔軟渴望。
那是一句沉默的提問:「我還有沒有被需要?」
其實,不只是她。
我在許多案場媽媽身上也看見相似的空缺,也在我自己的媽媽身上看到這樣的渴望。 甚至,我問問我自己——我不也是這樣的人嗎?
當我被需要、被信任地走進一個家庭時,我也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那種被需要的感覺,是我們對連結與愛的天性回應。
或許,人就是這樣。群居的靈魂,總渴望被傾聽、被信任、被需要。
不是因為害怕寂寞,而是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愛,還能在世界上流動著。
而那些我們說不出口的話、沒消化的情緒、無法立即理解的行為,也許終究都只是:我好想被在乎。我還在等一個願意聽我說話的人。
今天整理的不是物品而已,而是時間的堆疊、情感的摺痕——是媽媽口中的寶貝,是她用一生呵護的女兒,是她也渴望被理解的自己。
我在回程的車上想著,我們這些整理師啊,或許其實也像是故事的中介人。
讓每個家,能被打開一點,讓風進來,讓話流動,也讓那些「我還愛你」的訊號重新被接收。
你呢?
你的家裡,有沒有一個什麼東西,是你一直捨不得丟,因為那背後,有一段還沒說完的愛?
又或者,你是否也曾在某個瞬間,默默地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那一個?
如果有,沒關係。
那表示你還願意愛,還願意在這世界上,留下你的溫柔。
人生整斷室,陪你療癒人生整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