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找比自己聰明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五月中在東京出差,剛入夏的夜晚還有點涼意。出了酒店門口,步行不到十分鐘的距離,就是豪奢炫目的銀座精品街。腳下鬆鬆地逛了一圈,心頭沉甸甸。

那個月,是我入行二十幾年來,最低迷的時間。不是心情或績效上的低迷,而是對於我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領導者」的角色,產生了強烈的認同危機。

我喜歡做事,既不惹事、也不怕事,某任香港老闆於是替我取了一個「女打仔」的別稱,覺得我做起事來,從不拖泥帶水,頗有不讓鬚眉之氣,許多麻煩事,只管交付給我,便可高枕無憂。

唯獨在新的崗位上,「女打仔」似乎再也威風不起來。一則是團隊的人手齊,再也用不著我一人身兼數職去做事;二則也是百廢待舉的局面多,我得花更多時間來看懂與拆解局勢。

漸漸地,我不再對於每一個專案、每一項細節、每一筆用度,瞭如指掌,有些時候,甚至會發生同一件事情問了很多次,都還記不起上次答案的窘況。

團隊在執行面遇到困難,從前經驗能派上用場的地方,也開始讓我感覺左支右絀,好像能夠發揮即時解套的功力不如以往。

這些,都讓我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勝任這個位子。如果連處理事情的技能都生疏了,會不會是個很差勁的領導者?

所以,我把「執行長日記」這本書帶在隨身行囊,距離我上次閱讀,時隔近一年,我想看看有甚麼當時遺漏的地方,可以帶我走出現下的迷惘。

「與其親力親為、不如知人善任」,這一條法則,就這樣重新吸引我的目光。當時,我並沒有覺得這個準則特別吸引我,因為我已經單兵作戰很久,親力親為,是我必須要面對的職場日常。

但是,來到帶領團隊的角色,本書作者、也是英國年輕創業家史蒂文﹒巴列特(Steven Bartlett)提醒,要適時拋棄想要親力親為的自尊,發揮知人善任的潛能,打破習慣性的自問:「我該如何做?」,去思考:「誰是為我完成這件事情的最佳人選?」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流的領導者,不約而同地會大膽啟用比自己更聰明的人,唯有如此,讓聰明的人思考各種可能性,也讓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做自己真正擅長的事。

如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經在一場演講中,分享如何做出各種艱困的總統級決策,「要有與聰明人共事與被否決的信心」,因為,「100%完美的解決方案,並不存在,你應該想辦法理解各種解決方案的『概率』,這樣就不會陷入完美偏差,為此陷入癱瘓。」

歐巴馬決策的基準是,只有一個方案的成功評估概率,超過50%,他就會毅然拍板,不會花太多時間搖擺、斟酌。

雖然我處理的,並不是動輒牽扯國際的大事,上述種種觀點,卻幫助我在後來的時間,重新找回領導的節奏。

是的,我再也無法是「女打仔」了,「女打仔」的工作模式,甚至不是投射者正確且健康的運作方式。我一定無法樣樣鉅細靡遺、事事無所不知,團隊成員也不需要我把手伸得那麼深,他們需要的,是能與他們激盪、檢視、區辨的主管,這正巧是我擅長的。

而我喜歡協調,熱衷媒合,乍看不像是個「事」,卻是成事最關鍵的「事」。

如今,每天的事情,仍然焦頭爛額,但是,我試著不焦慮那麼多,信任團隊裡面,比我更聰明的人,終能告訴我該怎麼做。這不是推諉、無能,而是我現在懂得,最好的領導,其實是激勵團隊,以各自專擅的技能,來互相引導。

而最大的成就,是我能信靠自己的天賦,讓團隊皆能發揮自己的天賦。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裡的人類圖的沙龍
183會員
295內容數
2025/06/16
重聽這集Podcast的此刻,我的心裡,只有滿滿的感激,而不復猜忌、埋怨,對於選擇「離開」的人,也對於「離開」本身。 然後,我又想起了一手帶我長大的爺爺。
Thumbnail
2025/06/16
重聽這集Podcast的此刻,我的心裡,只有滿滿的感激,而不復猜忌、埋怨,對於選擇「離開」的人,也對於「離開」本身。 然後,我又想起了一手帶我長大的爺爺。
Thumbnail
2025/06/14
「寫下你的關鍵詞:選對詞,解鎖生命故事,展現影響力」,是我最近在閱讀的一本新書。之所以選擇這本書,起因源自於我正準備公司內部的一場大型演講,面對千人的場合,員工背景各異,我想我需要一個好故事,在開頭的時候,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Thumbnail
2025/06/14
「寫下你的關鍵詞:選對詞,解鎖生命故事,展現影響力」,是我最近在閱讀的一本新書。之所以選擇這本書,起因源自於我正準備公司內部的一場大型演講,面對千人的場合,員工背景各異,我想我需要一個好故事,在開頭的時候,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Thumbnail
2025/06/08
我從告別裡,獲得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重新認知到,自己是個多美好的人。 錄這集節目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到心頭酸酸的牽動,儘管已經離開上份工作超過半年之久。 是曾經的邀請太美好,對於已經緊密相伴的人事,有著強烈的捨不得。想想,也許還有點不甘願吧,始終消極否認今非昔比的職場現實。
2025/06/08
我從告別裡,獲得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重新認知到,自己是個多美好的人。 錄這集節目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到心頭酸酸的牽動,儘管已經離開上份工作超過半年之久。 是曾經的邀請太美好,對於已經緊密相伴的人事,有著強烈的捨不得。想想,也許還有點不甘願吧,始終消極否認今非昔比的職場現實。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日早上去了黃竹坑見工,不過現在地鐵真的方便很多。 所以我解放疫情那種惰性,去不同的區域工作。而這個工作上班早,下班也早…快六點收到上班電話通知。剛剛在FB和Threads發文就來不及改文。所以在這裏整理一下。不過也可喜可賀,這個系列終於落幕。感謝大家一直以來都收看,之後改個標題發文……
Thumbnail
今日早上去了黃竹坑見工,不過現在地鐵真的方便很多。 所以我解放疫情那種惰性,去不同的區域工作。而這個工作上班早,下班也早…快六點收到上班電話通知。剛剛在FB和Threads發文就來不及改文。所以在這裏整理一下。不過也可喜可賀,這個系列終於落幕。感謝大家一直以來都收看,之後改個標題發文……
Thumbnail
Hi 機緣巧合看見這裡的 all, 日子過一過又過了二十天,也是非常白駒過隙XD 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兩家二面、兩家一面,
Thumbnail
Hi 機緣巧合看見這裡的 all, 日子過一過又過了二十天,也是非常白駒過隙XD 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兩家二面、兩家一面,
Thumbnail
五月東京的天氣變得溫暖。每經過生日,會覺得是否有哪裡要再改善,思考了關於「人喜歡追求成長」這一題,也許我們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當你達到80分的目標,還會想往90分靠近。面對日本生活的壓力與勇氣。在日本生活仍有許多壓力,看到有人發文在瑞士的生活,畫出一個衡量表,最後她決定回臺灣。我想每個人都有掙扎
Thumbnail
五月東京的天氣變得溫暖。每經過生日,會覺得是否有哪裡要再改善,思考了關於「人喜歡追求成長」這一題,也許我們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當你達到80分的目標,還會想往90分靠近。面對日本生活的壓力與勇氣。在日本生活仍有許多壓力,看到有人發文在瑞士的生活,畫出一個衡量表,最後她決定回臺灣。我想每個人都有掙扎
Thumbnail
最近的天氣太好,好到每天儘管去上班也心情不賴(瘋了😂) 似乎想不起來四月上半個月的陰霾,只記得四月下半個月的各種美好,還有生命突然出現很多轉機。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帶著某種偏執和驕傲,刻意遠離社群,把時間投資在有價值的事情上(盡量😂),讀書、學習、運動、創作、運動。試著看淡和那些無
Thumbnail
最近的天氣太好,好到每天儘管去上班也心情不賴(瘋了😂) 似乎想不起來四月上半個月的陰霾,只記得四月下半個月的各種美好,還有生命突然出現很多轉機。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帶著某種偏執和驕傲,刻意遠離社群,把時間投資在有價值的事情上(盡量😂),讀書、學習、運動、創作、運動。試著看淡和那些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辦公室度過的一個勞動節的回憶,觀察著遠處的地鐵車廂和夕陽,反思著忙與不忙的人生。文章中懷舊的氛圍和對勞動節的情感連結,讓人回想起自己曾經度過的勞動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辦公室度過的一個勞動節的回憶,觀察著遠處的地鐵車廂和夕陽,反思著忙與不忙的人生。文章中懷舊的氛圍和對勞動節的情感連結,讓人回想起自己曾經度過的勞動節。
Thumbnail
昨天我過得非常充實,早上先跟媽媽一起逛菜市場,再一起睡個午覺,醒來後陪媽媽去等火車,再回租屋處和仲介視訊,了解她新介紹給我的工作機會,是去日本的飯店工作。下午再去兩間獨立書店寄賣小誌,晚上去林口和朋友吃飯,完成了我的一天。
Thumbnail
昨天我過得非常充實,早上先跟媽媽一起逛菜市場,再一起睡個午覺,醒來後陪媽媽去等火車,再回租屋處和仲介視訊,了解她新介紹給我的工作機會,是去日本的飯店工作。下午再去兩間獨立書店寄賣小誌,晚上去林口和朋友吃飯,完成了我的一天。
Thumbnail
上週回顧:欲望清單越來越長,瀏覽器的分頁越開越多,意外發現原來有642件事可創作! / Week 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GiN0K-R-3s |4/15(一)《覺得自己莫名其妙の日》 早晨八點半在睡夢中驀然驚醒,隨後俐落起身,出門前瞄了一眼
Thumbnail
上週回顧:欲望清單越來越長,瀏覽器的分頁越開越多,意外發現原來有642件事可創作! / Week 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GiN0K-R-3s |4/15(一)《覺得自己莫名其妙の日》 早晨八點半在睡夢中驀然驚醒,隨後俐落起身,出門前瞄了一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