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在東京出差,剛入夏的夜晚還有點涼意。出了酒店門口,步行不到十分鐘的距離,就是豪奢炫目的銀座精品街。腳下鬆鬆地逛了一圈,心頭沉甸甸。
那個月,是我入行二十幾年來,最低迷的時間。不是心情或績效上的低迷,而是對於我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領導者」的角色,產生了強烈的認同危機。
我喜歡做事,既不惹事、也不怕事,某任香港老闆於是替我取了一個「女打仔」的別稱,覺得我做起事來,從不拖泥帶水,頗有不讓鬚眉之氣,許多麻煩事,只管交付給我,便可高枕無憂。唯獨在新的崗位上,「女打仔」似乎再也威風不起來。一則是團隊的人手齊,再也用不著我一人身兼數職去做事;二則也是百廢待舉的局面多,我得花更多時間來看懂與拆解局勢。
漸漸地,我不再對於每一個專案、每一項細節、每一筆用度,瞭如指掌,有些時候,甚至會發生同一件事情問了很多次,都還記不起上次答案的窘況。
團隊在執行面遇到困難,從前經驗能派上用場的地方,也開始讓我感覺左支右絀,好像能夠發揮即時解套的功力不如以往。
這些,都讓我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勝任這個位子。如果連處理事情的技能都生疏了,會不會是個很差勁的領導者?
所以,我把「執行長日記」這本書帶在隨身行囊,距離我上次閱讀,時隔近一年,我想看看有甚麼當時遺漏的地方,可以帶我走出現下的迷惘。
「與其親力親為、不如知人善任」,這一條法則,就這樣重新吸引我的目光。當時,我並沒有覺得這個準則特別吸引我,因為我已經單兵作戰很久,親力親為,是我必須要面對的職場日常。
但是,來到帶領團隊的角色,本書作者、也是英國年輕創業家史蒂文﹒巴列特(Steven Bartlett)提醒,要適時拋棄想要親力親為的自尊,發揮知人善任的潛能,打破習慣性的自問:「我該如何做?」,去思考:「誰是為我完成這件事情的最佳人選?」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流的領導者,不約而同地會大膽啟用比自己更聰明的人,唯有如此,讓聰明的人思考各種可能性,也讓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做自己真正擅長的事。
如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經在一場演講中,分享如何做出各種艱困的總統級決策,「要有與聰明人共事與被否決的信心」,因為,「100%完美的解決方案,並不存在,你應該想辦法理解各種解決方案的『概率』,這樣就不會陷入完美偏差,為此陷入癱瘓。」
歐巴馬決策的基準是,只有一個方案的成功評估概率,超過50%,他就會毅然拍板,不會花太多時間搖擺、斟酌。
雖然我處理的,並不是動輒牽扯國際的大事,上述種種觀點,卻幫助我在後來的時間,重新找回領導的節奏。
是的,我再也無法是「女打仔」了,「女打仔」的工作模式,甚至不是投射者正確且健康的運作方式。我一定無法樣樣鉅細靡遺、事事無所不知,團隊成員也不需要我把手伸得那麼深,他們需要的,是能與他們激盪、檢視、區辨的主管,這正巧是我擅長的。
而我喜歡協調,熱衷媒合,乍看不像是個「事」,卻是成事最關鍵的「事」。
如今,每天的事情,仍然焦頭爛額,但是,我試著不焦慮那麼多,信任團隊裡面,比我更聰明的人,終能告訴我該怎麼做。這不是推諉、無能,而是我現在懂得,最好的領導,其實是激勵團隊,以各自專擅的技能,來互相引導。
而最大的成就,是我能信靠自己的天賦,讓團隊皆能發揮自己的天賦。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