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本系列內容純屬虛構,靈感取自 PTT、Dcard 等公職版真實討論與觀察。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林昀珊練習了三天 Excel,終於敢提早半小時進辦公室,打開報表檔案,打算一次搞定。
結果,一開資料夾就被跳錯警示窗打了臉。
她知道不能再出錯,於是鼓起勇氣走向資深同仁吳組員:
「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這一格資料怎麼會跳錯?」
吳組員一邊敲鍵盤一邊回:
「妳上次不是才問過?欄位不能自己改,會牽動公式喔。」
語氣不重,但「才問過」像釘書機卡進她腦袋裡。
她小聲補了一句:「我以為只要更新數字就好,公式我沒動…」
吳組員這回轉過頭,眉頭微皺,但語氣緩了些:
「妳這邊先放著,我整理好再讓妳接著做,別擔心。」
雖然是安撫口氣,昀珊仍然感覺滿室冷氣突然加強了一度。
📍 試圖不被看成「煩人新人」
午休前,她選擇安靜不問。但內心其實更亂。
下午兩點,科長經過她座位,語氣輕描淡寫地問:
「昀珊,那筆報表更新了嗎?人資下午要彙整了喔。」
她一愣。她以為要等吳組員確認後再寄出,沒想到是「預設妳會完成」的類型。
她連忙回應:「我還在等確認...」
科長回了一句:「這個不是早上就該寄了嗎?我記得週會有說啊。」
💢 被夾在「多嘴」與「不懂事」之間
她下意識地起身問吳組員:「報表可以寄出了嗎?」
吳組員頭也沒抬,只回:
「妳資料沒問題就寄吧,這不需要我確認吧?」
她連「好」都沒說出口,喉頭一緊,默默回到座位。
問,被嫌。
不問,被指責。猶豫,被視為沒效率。
她一邊打開信箱準備寄送,一邊忍不住懷疑自己到底該怎麼做,才算「剛剛好」?
🙋♂️「你不是錯,是還沒習慣規則」
午茶時段,王承宗坐到她對面,輕聲問:「今天看妳表情很精彩喔?」
她苦笑:「我不知道問太多是不是錯,還是不問才是錯。」
王承宗笑著點頭:「我以前也是。第一次做報表不敢問,結果被科長點名上台解釋數據錯誤,從那天開始,我就決定:
『問題寧願問爆,也不要硬撐。』」
他打開筆電秀給她看:「這是我當年做的『問過就不再問』筆記表。」
她忍不住笑了出來,緊張感稍微放鬆。
✅ 林昀珊的改變
隔天,她仍提早到。這次,欄位出錯時,她沒有立刻發問,而是截圖、筆記、查歷史紀錄,再發出一封簡潔的內部信:
主旨:請教公式異常處理方式
**內容:**發現X欄位新增資料後出現跳錯值,推測為Y欄公式範圍未自動更新。已嘗試修正(附圖),尚不確定是否與設計邏輯一致,敬請確認。謝謝。
下午收到回覆:
「可以這樣改,處理得不錯。」
不是誇獎,但她笑了。因為這次她不是被糾正,而是被默認做對了。
💬 你也曾經踩過問太多、問太少的線嗎?
留言分享你的學習曲線,或說說你學會「不被說教」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