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明:本系列內容純屬虛構,靈感來自公職社群觀察與訪談,若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我是在辦公室裡第一次被長官「盯上」,只因為那天我太早到了會議室。
比起其他人,我提前了整整十五分鐘。那會議是處內每月一次的協調會議,說穿了,就是跨科室報告進度、分派臨時任務的集體折磨場。我一如在學校受訓時學的,帶齊筆電與公文夾、確認筆記頁空白、坐在靠近螢幕那側的第一排。甚至還幫在場的前輩們開好投影機、擦了白板。
然後,當長官走進會議室,目光掃過我時,語氣不鹹不淡地來了一句:
「新進同仁很積極,不過這邊通常是主任坐的。」
我一時愣住,不知是該起身還是坐著裝傻。整間會議室沒人幫我圓場。主任的筆電包剛好卡在門口,那幾秒鐘尷尬到像整座中央空調都停擺。
最後是主任自己笑笑說:「沒關係,我今天坐旁邊。」我才趕緊起身,移到會議室角落。
那場會議,我一句話沒說,滿腦子都是「我是不是太白目了?」、「早到不對嗎?」這些問題,像亂槍打在心裡。
—
這天之後,我才慢慢學會一些「眉角」。
比如不該在會議開始前插電投影,因為那是「承辦窗口」的工作,搶了反而像炫耀。
比如不該坐第一排,除非你是簡任或主持人,否則就是「不知道規矩」。
比如不該一邊開會一邊抄太多筆記,因為那會讓長官覺得你「沒吸收,只會記」。
我也開始注意,資深前輩們都會等長官坐下後才落座,永遠不會當第一個打開資料夾的人;他們筆記通常只有兩三行,但總能說出「掌握重點」。
—
在這些觀察與碰撞中,我認識了一位坐在我隔壁的同事,簡名為「阿閔」。他已經進機關三年,據說轉過兩個處,練就一身「不著痕跡地躲子彈」的能力。
「你剛才那個位置是地雷點啦,」他會後拍了拍我肩膀,「沒人跟你說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有點沮喪地問他:「這些規矩,到底哪裡可以查到?」
阿閔笑得很真誠:「查不到啊,你要撞過一次,才會記住。」
那天我們一起走出會議室,他邊打哈欠邊補了一句:「你記得啦,以後會議記得慢一點進去,坐後面,看大家怎麼動,再動。」
我點點頭,開始把這些小事默默寫進一份私人的SOP裡。不是辦公室流程,而是「新進公務員眉角指引」。
因為我慢慢明白,在體制裡存活,靠的不是制度說明書,而是你願不願意記住別人沒說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