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居家日常碰到比較專業上的問題,當作讀書報告、個案報告寫,不嚴謹,只是個看到問題,爬文查詢的小作文,故會有查詢以及思考及判斷的心路歷程。
剛開始服務偏癱長者的時候,其實是被拒絕的。因為長輩對於行走方式有其固定的方式,雖然本身對於中風後的行走有其些許的了解,實務上,仍然要與長輩互相磨合,了解他們的tempo以及習慣,最後我花了三天才有所契合...。

知行合一,所以理論上與實際上仍有待去實際操作才能深刻了解。就先談到偏癱者特殊的移動方式,是因為半邊無法控制,就必須靠著健康的一側,去強制帶動偏癱的一側,就如同丟球的動作一樣,手臂揮動帶動球體往外拋出,就會出現畫圓的動作(脑梗后,偏瘫患者如何纠正划圈步态?),因為涉及到病人隱私的部分,也沒有辦法將其呈現,但網路上也有前輩的專業影片,關於其偏癱後行走可以參考(腦中風安心復健園地-中風後常見的代償步態)。
實際上很久以前早上就讀護理之前,就有看過的經驗,就是一次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出席的活動中,其行走上講台過程,可以看到這樣帶動的方式。其可能會導致偏癱患者的髖關節磨損問題,主要是偏癱導致的關節活動度受限和不平衡的步態,進而加速了髖關節的退化。為了減輕患側髖關節的負擔,在行走時會出現軀幹向健側擺動的代償動作(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依據教科書–活動分類,以關節活動的情況可分為被動運動、協助性運動、主動運動、加阻力運動;被動運動是藉助他人及外在力量活動肢體,並未主動施力及消耗能量,主要是防止關節攣縮、黏連、僵直,促進血液循環,而保持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但不能增加肌肉力量(永大出版,基本護理學)。行走運用到的肌肉群有臀中肌、臀大肌、脛前肌、股四頭肌、小腿後側肌群、骨直肌、蹠趾屈曲肌群、髂腰肌、膕旁肌等等,相關的影片參考(腦中風安心復健園地-中風後行走的6個關鍵下肢肌力訓練)。如果要增強維持原有的肌力,應該是有阻力的主動運動,再以肌肉活動來分,有等張運動及等長運動(永大出版,基本護理學)。等張、等長運動,可以參閱前輩的文章『阻力訓練的方式:等長?等張?機械?自由重量?』。
結論上,理想狀態是有人可以持續做到讓中風長輩持續做到主動運動的復健,但實務上,可能家屬認為病人的餘命以及後續的照護成本、人力與效能等等,積極度相對來講並沒有很高,個人也想過這樣的偏癱步態,可能對於後續的關節壓力與肌肉萎縮等將會相對顯現出問題,只是現行的情況,主動行走至少維持的一些肌肉活動,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運動,至少在服務期間的協助行走,以及被動關節活動上,希望能多少減緩完全失能的時刻到來吧!(瞭輔具的行走步態介紹)
最後也網路上搜到一些新的輔具,科技的發展,有些開發出的新型樣式,似乎可加強過往傳統輔具的缺點,希望能夠價格與實用上更與時俱進、普及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