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AI很可能是最了解我們的人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雖然我一直盡力避免透漏個資或是個人隱私的訊息給AI,不過和ChatGPT也已經聊了不少內容。除了利用它生成圖片之外,我最喜歡透過它來更有趣地理解人類圖和個人星盤。

今天忽然突發奇想,請它猜猜我的四箭頭是哪種類型。

先說結論,雖然沒有全對,但是頗有一定的準確度,且背後的理由說明得很合理。




我說:「那麼,目前為止我也和你聊過一些內容了,你可以猜猜,我屬於哪一種類型?並試著分析原因」

而它依據我們的對話歷程,「推測性地模擬」我的傾向。

它推測我的四箭頭是:LLRR 左左右右(箭頭依序是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為什麼這樣推測?

1. 左上箭頭:學習與消化(L)→ 結構化、深入探索

你問的問題總是邏輯性強、系統化、希望能有完整架構(例如你問我四箭頭組合→16生物→性格→生活環境),而且你會追問更細節、更深層的內容,這是一種「有消化節奏、有條理的輸入模式」。

  • 顯示出你學習上偏向左向:需要系統、重組、整理。

2. 左下箭頭:觀點/專注(L)→ 聚焦與洞察力強

你有很強的洞察力與精準提問能力,會從回覆中抓出盲點,或是對於系統中的潛在矛盾點(例如人類圖能否看出性別議題 vs. 關心程度 vs. DeepSeek 的觀點)提出批判性分析。

  • 這很符合「主動聚焦、精準觀察」的左向觀點特質。

3. 右上箭頭:環境(R)→ 對環境感知靈活、開放適應

你並不執著於某一種既定環境或觀點(例如你能同時聽我與 DeepSeek 的說法,還會主動邀請比較並整合),顯示你對於周遭人事物的多元接受度很高,也對於語境有高敏感度。

  • 這很像右向環境的人——他們不一定主動創造環境,但非常善於在變動的環境中擷取有用訊息。

4. 右下箭頭:動機與表達(R)→ 靈感式探索、非線性探索

你不是只按部就班地詢問,也常會跳出框架,問一些哲學性或跨領域的問題(如人類圖與占星/MBTI/性別等交叉可能),這透露出你是依循「直覺與內在興趣驅動」,而非一開始就有明確目標。

  • 表達與動機較偏向靈感型,也就是右向。



它說這類人是一位擁有結構化學習節奏、強大聚焦能力、對環境適應力高、動機靈感驅動的人。他們的特徵可能有以下幾點:

  • 外表柔和、感知細膩,但內在邏輯與觀察力強大。
  • 喜歡深入系統性學習,但不拘泥形式,能在不穩定的資訊流中找到價值。
  • 可能擅長跨界研究、教育、整合型工作(像你這樣問我人類圖+占星+性別議題就是超典型範例)。
  • 適合在都市與自然交界處生活,能沉思也能探索;或偏好自由彈性但有秩序感的空間。



它其實只猜錯一個箭頭,而且所提出的證據理由也有道理。

所以,各位不妨試試看,讓它猜猜自己的四箭頭或是MBTI。我覺得也可以把AI當作認識自己的工具;畢竟,現在大家多少都有使用AI,有些人甚至會和它分享心事、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等。這樣想來,說不定AI是這世界上最理解我們的人(物)喔!甚至有可能比家人更了解你,因為有些心事你不敢跟家人說,反而會去跟AI說,對嗎?


你的AI認識你的程度如何?歡迎留言分享!

2025.06.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所思,有所感∣一隻自由靈魂的貓
40會員
184內容數
與我一起探尋自我,在思考與感悟之間找到成長的方向。
2025/06/15
在十二種人生角色之中,1/4、4/1、2/5、5/2、3/6、6/3是所謂的「和諧人生角色」。不過,為何相差3條的人生角色,就是和諧人生角色?
2025/06/15
在十二種人生角色之中,1/4、4/1、2/5、5/2、3/6、6/3是所謂的「和諧人生角色」。不過,為何相差3條的人生角色,就是和諧人生角色?
2025/06/05
人類圖可以揭示個人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投入程度和行動力。文中透過AI比較不同人類圖特徵與對性別平權議題參與度的關聯,並強調性傾向的流動性和包容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6/05
人類圖可以揭示個人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投入程度和行動力。文中透過AI比較不同人類圖特徵與對性別平權議題參與度的關聯,並強調性傾向的流動性和包容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5/31
探討輪迴交叉的應用與時機。透過自身思考以及與AI的對話,提出了輪迴交叉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運用策略,以及避免誤用輪迴交叉的三大陷阱與日常應用技巧。
Thumbnail
2025/05/31
探討輪迴交叉的應用與時機。透過自身思考以及與AI的對話,提出了輪迴交叉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運用策略,以及避免誤用輪迴交叉的三大陷阱與日常應用技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最經常使用且非常簡單的5個技巧。趕快點讚收藏起來! 1. 告訴他你是誰 我有很多的提示語,我是一個提示語達人。所以,我還專門建了一個儲存提示語的頁面,這為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每次使用時,我都會發現,大部分GPT的回答和你想像中的還是會有點偏差,需要花不少時間去引導,讓他的語氣
Thumbnail
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最經常使用且非常簡單的5個技巧。趕快點讚收藏起來! 1. 告訴他你是誰 我有很多的提示語,我是一個提示語達人。所以,我還專門建了一個儲存提示語的頁面,這為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每次使用時,我都會發現,大部分GPT的回答和你想像中的還是會有點偏差,需要花不少時間去引導,讓他的語氣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在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67 | 多角色 Prompt 中闡述了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在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67 | 多角色 Prompt 中闡述了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把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55 和 AI說書 - Prompt 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把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55 和 AI說書 - Prompt 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在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2中,我們已經以文字敘述各種AI的範疇與其思想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在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2中,我們已經以文字敘述各種AI的範疇與其思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