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協助一位客戶規劃電商網站,該客戶並沒有經營電商的經驗。
由於製作時間有限,我在網站後台規劃時,盡量讓選項與內容更具彈性。
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利用編輯器完成自己想要的網站呈現。我本以為這樣就能滿足對方的需求。沒想到由於編輯器過於彈性,對方的操作人員並沒有撰寫 HTML 的經驗,並向我們抱怨後台不好用。
幸好問題不難解決,最後我們重新編輯了對方的內容,協助他們撰寫 HTML,並教育他們如何複製頁面,才解決了商品上架的問題。
那時候的我,只覺得是對方的能力有問題,客戶應該去請一位更懂 HTML 的行銷人員,才能真正發揮網站的實力。
但後來仔細思考,其實我已經陷入了使用體驗的誤區。
┃ 誤區一:雖然選擇給予自由,但同時又給予壓力
我們常認為「多給一點選項」,就更能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
畢竟,人類天生喜愛自由,選擇不僅能提供自由,也讓用戶感覺自己掌握了主導權。
因此設計師認為透過選擇的體驗,就能創造雙方共贏的局面。
例如,美食外送 APP 從店家的選擇、取餐方式、支付方式、小費設定,到優惠選項,處處都是選項,讓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挑選喜歡的外送方案。
這些選項看似豐富、彈性十足,但對使用者來說,真的有這麼理想嗎?
當選擇過多,反而可能讓用戶產生「選擇障礙」,難以決策,甚至放棄使用。
如果設計師沒有發覺這一點,這時候就會掉入陷阱。
我們以為提供了自由,其實卻製造了用戶的壓力與阻力。
┃ 誤區二:彈性的選擇,對方是否具備能力運用
人類的選擇能力,會隨著經驗累積而越來越好。
例如購買日常用品,我們根據經驗法則,可以考量價格、品質等因素。
隨著練習,自然而然就能選擇越來越好的商品。
但有些時候,有些事物的需求頻率其實並不高,用戶並沒有時間訓練自己的能力。
像是挑選汽車、購買房子。有時候給予太多的選擇,用戶無法想像這些選擇,對自己會有什麼影響。
他們當下也沒有能力馬上做選擇,太多的彈性,反而讓對方延遲下單。
我們不能擅自假定,用戶都能理解選項,並做好選擇。
┃ 誤區三:不是每個用戶都需要彈性的選擇
就如同上述的行銷人員,他的需求是為了完成產品的上架並增加販售量。
因此,設計出吸引人的電商網頁確實非常重要。
但彈性太多的選擇,卻不一定能滿足此類用戶的需求。
卻導致他在初期就需要很高的學習成本,才能完成目的。
不僅沒有加速他工作的進程,反而讓他因為學習不足,而製作出不吸引人的網頁。
因此,除了彈性以外,仍然需要考量這些選擇是否足以讓用戶完成最重要的目標。
┃ 讓彈性選擇更好的體驗方法
- 引導: 用戶在初期使用時,可透過引導式教學,建議選項並告知內容,讓他們理解產品應如何調整、服務如何選擇才能符合自身需求。這樣既能維持頁面簡潔,又能對新手用戶足夠友善。
- 預設: 在用戶有多個方案可供選擇前,可預設一個建議選項。這並不強迫用戶一定要做出選擇,但仍保有用戶進行彈性選擇的自由度。
- 暗示: 透過文案輔助,例如「大部分的人選擇這個方案」,或是說明選擇此方案可在初期快速獲益。藉由文案引導人們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