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算法變動愈發頻繁的當下,越來越多內容網站經營者發現:就算文章寫得再完整、再符合 SEO 基本規則,流量依然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不是排名退後幾名,而是直接從搜尋結果中被「消音」。
最近我在 Threads 上看到一篇貼文,作者分享了自己網站的流量在 HCU(Helpful Content Update)後幾乎歸零的經驗。文章主題是釜山旅遊,內容豐富、資訊紮實,但 Google 給出的判定卻是:「這篇內容與其他文章相似度過高,缺乏存在的必要性。」
他在文末自問:「但我那篇文章不是蠻實用的嗎?」
這句話讓我停了下來。因為這其實不是一個人的疑惑,而是整個內容創作者群體共同的焦慮:我們花了很多心力,做出看似完善的內容,卻發現平台的標準已經不是「寫得好不好」,而是「是否還需要你這篇」。,底下幾乎沒有留言。但我相信,不是因為沒人共鳴。
而是沒人真的能解答。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場看似針對內容品質的更新,其實早已脫離內容本身。 Google 正在清除的,不只是「低品質文章」,而是缺乏外部存在證明的內容孤島。

一篇 Threads,道盡內容站長的心聲
這篇 Threads 貼文的內容其實不長,卻濃縮了過去一年許多內容創作者的共同處境:
【純內容網站,為何流量容易被砍?】 我網站流量好像被砍了(我主題是釜山旅遊) 仔細一看,可能是流量最高的文章出問題 問 SEO 課程的講師,才知道有個概念叫 HCU 全文是 Helpful Content Update,指實用性的內容更新 欸,可是我那篇文章蠻實用的吧? 講師直接丟一篇他寫的說明文,大意是 「Google 覺得你的文章跟其他人差不多,所以不用存在。」 比如大家都寫搭地鐵教學,你只是多寫一點,寫成最完整地鐵教學 這還不夠 因為你不只要整理資訊,還要給其他價值 那我就問:為什麼還有些網站不受影響? 講師回:他們是老牌網站 「Google 和整體讀者可能覺得,雖然它不一定有旅遊攻略長文,但我訂行程的時候還是會想找熟悉的『旅遊品牌』。」這幾句話,也許只是作者抒發個人挫折,但對許多經營內容網站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
尤其那句「我那篇文章蠻實用的吧?」,背後是無數內容創作者投入時間、整理資料、用心排版後,卻無法換來哪怕一絲排名保留的無力感。
寫得完整、有誠意,甚至比大多數同類文章還詳盡,但演算法更新後,Google 卻告訴你:「你這篇,沒有存在的必要。」這不是一個人的遭遇。這是近兩年來,無數資訊型網站、部落格、利基型媒體站點正在共同經歷的現象: 明明內容品質並不差,卻還是被從搜尋結果中消失。你努力過,但系統說你「不值得留下」。
這種否定,最讓人難以反駁,因為它不針對品質,而是針對「可被取代」。也因此,這段看似無解的對話,其實正點出了 HCU 背後的真正訊號: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太像其他人。
從腰斬到歸零:不是個案,是趨勢
有個我有一個臉友,是經營美妝教學網站的團隊。他們內容規劃非常到位: 上百篇文章橫跨評比、教學、成分科普,不僅圖片豐富、結構清楚,連 SEO 標題、內文段落與 ALT 描述都有遵守基本規範。
這樣的網站,本來是 Google 最喜歡的那種類型:穩定更新、結構健康、內容實用,甚至過去幾年一直維持在穩定流量帶來的被動收入水準。
但某天早上醒來,他打開 Search Console,流量圖線直接垂直下墜,從每日幾千點擊掉到個位數,幾乎歸零,這不是誇飾,是 HCU 帶來的真實後果。
也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出事,我在那段時間陸續聽到旅遊、母嬰、3C、美妝、料理等垂直內容網站都出現相似狀況。不是跌一點點,是整站消音。 不是某篇不見,是整個分類從 SERP 上被抹除。你沒有違規,沒有 AI 洗稿,甚至還比別人更努力經營。
但仍然「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為什麼?因為你以為只要內容品質夠好,就能活下來。 但 Google 現在其實想找的,從來就不是「誰寫得最完整」。它要的,是一個被多數人看見、信任、提及的「整體品牌存在感」。
也就是說:你不再是內容的唯一主人,讀者與其他平台是否承認你的存在,才是關鍵。這就是 HCU 的本質轉向。
Google 不再需要「資訊整理員」
讓我們先直視一件事:HCU(Helpful Content Update)從來就不是為了獎勵誰寫得比較完整,而是為了刪掉那些「即使寫得不錯,卻無需存在」的內容。
這聽起來殘酷,但邏輯其實一目了然:你再怎麼努力,也只是寫出了第 101 篇「釜山地鐵怎麼搭」的教學文。在 Google 看來,這個主題的搜尋意圖早就被充分滿足,使用者不需要再看到第 102 篇,除非你給得出不同視角。
這也說明了,單純靠「整理力」所打造的 SEO 型內容,正在被歸類為可被取代的資訊型資產。你花一整週精修段落結構、補完資訊缺口、拍了好幾張示意圖,從 90 分努力提升到 95 分,但只要文章本身沒有出現新的觀點、情境、角色、對話,系統還是會判定你「可被替代」。
因為這些東西,AI 也能做到。而這正是 HCU 真正針對的對象:
不是寫得爛的內容,而是寫得「太像機器」的內容。
Google 想要的是什麼?不是「資料總表」,而是「現場觀察」。 不是「比別人更全的整理」,而是「你怎麼經歷、怎麼看」。只有這些難以模仿的視角,才能成為你在 SERP 上的存在理由。從這個角度回看,你會發現一個現象:被留下來的內容網站,未必寫得最多,但他們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段可被引用的經驗,這才是新標準。
權威也這麼說:不是內容不好,是你沒被別人看見
你可能會反駁:「但我的內容明明就很實用啊!」這句話,恰恰揭露了當代內容創作者最大的盲點:你以為問題出在內容本身,但其實是你沒有被「看見」的能力。
Moz 的一篇觀察報告《12 SEO Hot Topics》中點破一個殘酷的趨勢:
「Helpful Content Update 並不是打擊內容,而是打擊『缺乏外部認可』的內容。」
這裡說的「認可」,不是你自己認為,而是別人願不願意幫你「證明」你的價值。最具體的,就是 Moz 所說的「Brand Signals」品牌訊號,這正在成為影響搜尋排序的重要因子。
什麼是 Brand Signals?就是你在這個資訊世界裡,被多少人「提到、連結、引用、轉述」:
- 有人把你的內容貼在社群上推薦嗎?
- 有人主動連結你的文章作為資料來源嗎?
- 有人截圖你講的某段話,放進簡報或教學裡嗎?
- 有人把你當成這個主題的可信賴解說者嗎?
如果都沒有,那麼不管你寫得多完整,對 Google 來說,你仍是一座資訊孤島。正如另一篇經典文章《I’ve Had It! SEO Isn’t Dead, Stop the Fearmongering》中怒吼的核心觀點:
「SEO 從來沒死,只是你還在用『孤島邏輯』寫內容,卻沒有讓 Google 感受到你在這個世界的存在。」
你以為自己是一顆未被發掘的寶石,默默閃耀、終會被看見。但對 Google 而言,沒有訊號的內容就像影子,可有可無、隨時被遺忘。這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你是否在經營一個會被人「提起名字」的角色。內容的價值,早已不只是你說了什麼,而是有沒有人願意幫你說一次。
To-Do List:別再只是等人來找你
講到這裡,也許你開始理解:HCU 沒那麼神秘,Google 也不是在無的放矢地「砍人」。它砍的,是那些「只有自己看得到」的內容生產者。所以,解方不是「再寫一篇更完整的旅遊攻略」,而是:把你現有的內容,變成一個會在人群中流動的聲音。
以下這份清單,不是給演算法看的,是給你自己品牌的「存活策略」:
第一步:改造現有內容,變成可移動的訊號源
- 找出你網站裡最強的文章(流量高、互動佳、資訊厚)
- 拆成 Threads 懶人包、IG 圖文懶人問答、Reel 腳本引導、Email 快報話題
- 每一個版本都用該平台的語言重寫,而不是複製貼上網站內文
你要做的,不是「廣發連結」,而是讓平台上的人覺得你是這個主題的原生居民。
第二步:打開內容的出海口,讓別人也能說你的名字
- 選擇適合你主題的外部平台,不只是貼網址,而是「以人為單位」出場
- 投稿到業內論壇(旅遊就上背包客棧、背包客棧已老但仍有引用價值)
- 在社團中互動,用「經驗」回覆,而不是「宣傳」發文
這一步的關鍵不是擴散,而是讓你不再只活在自己的網域裡。
第三步:經營品牌,而不是只是累積文章
- 明確你是什麼角色:是講釜山交通的?還是「親子釜山」的推薦者?
- 尋找非競品創作者合作互推,例如語言學習、親子生活、廉航比價的內容主
- 每週給品牌一個「被看見的理由」,例如實驗、觀察、話題評論、平台現身
Google 雖然是機器,但它是靠人的訊號學習別人信任你,Google 才會相信你有價值。
SEO 沒死,是你得升級玩法
很多人說,現在做 SEO 好像變得又累又難。以前寫完文章丟上去、設定好標題描述、撐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流量。現在不是沒寫,而是寫了也沒聲音。但說白了,不是 SEO 沒用了,而是你還在用過去的做法,期待現在的效果。
HCU 不是來淘汰你,而是來提醒你:只寫「好內容」這件事,早就不夠了。現在的 SEO,更像一場整體品牌的信任賽:你是不是有被提過?有被找過?有在不同平台出現過? Google 不想再幫那些「沒人提起的資訊孤島」出頭。
所以你可以繼續問自己「怎麼寫得更好」,但也要問一句更關鍵的:
你的內容,有沒有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只寫好內容,就能被看見的時代,真的過了。下一階段的 SEO,不只是「寫」的功夫,而是「活」的方式,你看那些「SEO大師」哪個不是「活網仔」,這才是他們內容能夠出去的關鍵原因
延伸閱讀 品牌權威指令:後HCU時代內容網站的戰略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