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紅太陽》展覽中的臺灣認同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藍天白雲紅太陽》展場。劉妍蓁提供。

《藍天白雲紅太陽》展場。劉妍蓁提供。

一、日治時期臺灣的「辰野式」建築

臺灣於1895年至1945年的50年間皆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日本帝國對殖民地臺灣帶來無數長遠的影響,涵蓋了文化、社會、制度、教育、交通、語言等多個面向。時至今日,日治時期的影響仍在臺灣社會發酵,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建築

多數日本人建造的建築在風吹雨打與歷史洗刷中仍保留原有的樣貌。日治時期作為公賣局、政府廳舍、醫院等用途使用的日式建築,今日在古蹟保存之下,也有了新機能,像是1919年落成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現作為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為古蹟再生的一例,以展演和藝文活動的場地為大眾所知(註一)。

這些日治時期的建築大多呈現「辰野式」風格的特徵,指的是紅白條紋的「橫條帶飾」磚造建築。此風格由日本明治時期建築界領導者辰野金吾(1854–1919)創立,後來為他的學生及資本家承繼、擴散,造就了知名的「辰野式」樣式。其經典例子為1914年的東京車站,這棟長型建築以白邊帶飾的運用,消解了過長的立面帶來的無趣感(註二)。這種風格時常運用在民眾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公共建物上,其華麗的效果更引起資本家的注意,因此除了日本國內之外,也能在殖民地臺灣和朝鮮看見許多類似風格的建築。

「辰野式」風格除了商業上的意義之外,更作為帝國主義統治象徵而被有意地運用。最著名的例子為1919年落成的臺灣總督府(現總統府),日本帝國為了恫嚇殖民地人民,將總督府設計得相當莊嚴,整體風格傾向儀式和紀念性強的古典主義。在森山松之助的修正下,更將中央高塔調整為接近60公尺,有了如此明顯的高聳地標之後,更穩固了總督府的統治權力象徵(註三)。

二、《藍天白雲紅太陽》展場

藝術家劉妍蓁身為新竹人,自幼便在新竹的諸多日式建築中成長,其創作常關心現今留存的「辰野式」風格建物。2025年5月,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劉妍蓁個展《藍天白雲紅太陽》,把這種關懷推展得更深入,融合了對國族意識的討論。展覽以版印、藝術家書等媒材,將這段歷史轉化爲與藝術家自身息息相關的創作。

展場位於二樓走廊上,狹長型的展場兩端恰好有兩組樓梯,藝術家巧妙地運用了此特殊地形:從一樓走上二樓的樓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旗升之際日正當中》這件作品,由十隻旗幟組成,平均分散在樓梯兩側,營造出典禮式的莊重感。這些旗幟上印有臺北、新竹、臺中、臺南的「辰野式」建築,故意僅以高飽和的紅色與藍色兩色印製,對應了中華民國國旗上的紅、藍、白配色。

劉妍蓁,《旗升之際日正當中》,70*55cm*10隻,版印媒材、布料,2025。劉妍蓁提供。

劉妍蓁,《旗升之際日正當中》,70*55cm*10隻,版印媒材、布料,2025。劉妍蓁提供。

順著該階梯往上走便是主展場。最顯眼的為懸掛在正中央的《日映日重影》,這件作品將日本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中的「太陽」符號擷取出,刻意將兩者重疊,上方為日本的紅太陽、下方為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而且,展場上方有數扇大窗戶,這兩個旗幟恰好能迎接日光照射,於地上投射出淺淺的「太陽」影子。

這也正是整個展覽的核心關懷:仿若太陽的國家權力如何對臺灣造成影響?現在,這些影響又怎麼以建築形式趁透進臺灣人的日常?

劉妍蓁,《日映日重影》,300*450cm,布料、顏料,2025,劉妍蓁提供。

劉妍蓁,《日映日重影》,300*450cm,布料、顏料,2025,劉妍蓁提供。

劉妍蓁,《日映日重影》,300*450cm,布料、顏料,2025,劉妍蓁提供。

劉妍蓁,《日映日重影》,300*450cm,布料、顏料,2025,劉妍蓁提供。

對「辰野式」建築的挪用除了旗幟之外,更包含擺在《日映日重影》下方的《青天白日滿地紅》一作。劉妍蓁以「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形式,將《旗升之際日正當中》中的建築拆解、重構,最上排以藍色、最下排以紅色、中間則以兩色混合印出,封面則印上臺灣總統府的高塔。

旗書(flag book)的特殊構造使觀者在翻閱時無法立即掌握眼前畫面的全貌,必須將書本立起、以特定的斜向角度觀看才能看到完整的建築。這種形式似是對國家力量的消解——日治時期建築師選擇這種風格時多帶有彰顯帝國權力之意義,但到了中華民國統治的現在,遍地全臺的公機關或醫院等公眾設施之「辰野式」建築,是否還保有相同的象徵力量?

劉妍蓁,《青天白日滿地紅》,48*24cm(未攤開),藝術家的書,2025,劉妍蓁提供。

劉妍蓁,《青天白日滿地紅》,48*24cm(未攤開),藝術家的書,2025,劉妍蓁提供。

劉妍蓁,《十二道光芒所及之地》,17*11*6cm*3,TR磚、礦物顏料,2025。本文作者拍攝。

劉妍蓁,《十二道光芒所及之地》,17*11*6cm*3,TR磚、礦物顏料,2025。本文作者拍攝。

展場另一端,通往三樓的樓梯上方則是《十二道光芒所及之地》這件作品,由三塊T.R紅磚組成總督府的形狀,在中央直立的磚頭上以藍色礦物顏料畫出中華民國國旗的青天白日,直面展場中央《日映日重影》的大型國旗。

選用T.R磚頭是因為日治時期臺灣建築中,紅磚是最有代表性的建材;再加上日本西化後,受歐美工業革命影響,日本近代煉瓦技術和霍夫曼窯引入臺灣,進一步促成臺灣煉瓦業的發展。臺灣常見的S商標紅磚與T.R商標紅磚便是在此背景之下誕生,是為彰顯公司形象的行銷手段,更在當年象徵其優良的品質(註四)。

T.R紅磚在臺灣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陰刻T.R商標時期(約為1918–1945年前後)及陽刻T.R商標時期(約為 1930–1945前後),「T.R」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英文名稱「Taiwan Renga」的縮寫,為日文名。劉妍蓁選用的紅磚為陰刻的T.R商標紅磚,在菱形框中央印有下陷的「T.R」英文字體,框外圍有交錯的菱格紋,紅磚背後有堆疊圓孔和脫模圓孔,這也是數量最多、最普遍的T.R紅磚(註五)。

T.R紅磚作為日治時期數一數二具代表性的材料,更是無數「辰野式」建築的基礎建材,包含其他作品中使用到的舊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講堂、臺北州廳、臺中車站等。作品名稱《十二道光芒所及之地》的「十二道光芒」指的是圍繞中華民國國旗中「白日」的十二道光,三塊紅磚拼湊出的總統府建築不論在日治時期或中華民國政府職掌的現在,都是臺灣最高的權力機構,其光芒所及之處遍及臺灣各地。

三、複雜認同下的「太陽」

《藍天白雲紅太陽》一展以「太陽」為主軸,延伸出四件彼此環環相扣的作品:《旗升之際日正當中》、《日映日重影》、《青天白日滿地紅》及《十二道光芒所及之地》,這四件作品集中在「辰野式」風格建築的再現與對國旗上太陽要素的挪移。「辰野式」建築的分佈之廣泛及歷史之悠久,使其像歷史證人般,顯目地矗立於臺灣民眾日常所及之處。

劉妍蓁的創作並非單純重現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更是對複雜的歷史與國族認同之探討。1970年,民主化運動浪潮之後,開始出現期望建立以「臺灣民族」為主體的國家的聲音,引發「臺灣民族意識」(臺灣意識)和「中國民族主義」(中國意識)的對立。1987年,兩岸交流重啟後,北京政府的「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宣言更引發激烈的反彈,前述的認同對立更升級至國家層次。可這種發展在世代間存在著差異,當年輕世代多向臺灣認同靠攏時,年長世代則依省籍和歷史記憶,自認為臺灣人或中國人。由此可見臺灣認同的形塑多受集體記憶與情感影響(註六),於光譜上不斷浮動。

劉妍蓁的作品向來關注臺灣的國際地位和認同現況,除此次個展之外,尚處發展中的系列作《逃跑計畫》,以「藝術家的書」形式繪製數十本漫畫小書,並設計成工具書式方便攜帶的尺寸。《逃跑計畫》系列用詼諧的黑色幽默回應戰爭威脅下的臺灣處境,指出國際角力下搖擺不定的臺灣定位。

劉妍蓁,《逃跑計畫 running sketch no.1 - no.5》,一組五本、每本8頁,10.5*7.4cm,數位印刷。圖片來自Moroyoung官網。

劉妍蓁,《逃跑計畫 running sketch no.1 - no.5》,一組五本、每本8頁,10.5*7.4cm,數位印刷。圖片來自Moroyoung官網。

回到《藍天白雲紅太陽》這個展覽,與《逃跑計畫》相較之下,是用嚴肅的方式回看臺灣的現狀。展覽名稱戲仿了中華民國國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將白日替換為日本國旗的紅太陽。藝術家從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居民視角出發,試圖自歷史角度回溯代表臺灣政權的建築及類似風格的建物,將它們拆分至紅磚建材的基本單位,從建築探討臺灣認同的變遷。譬如日本帝國下的「臺北州廳」,轉換成現在中華民國的「監察院」,可是這兩個政權之下的「臺灣」認同都充滿了爭議。

《日映日重影》裡疊合的兩種太陽符號,原意為統治者權力像陽光一樣,延伸至領土的每個角落。可是在臺灣獨特的歷史脈絡之下,這兩個太陽帶著十足的矛盾:日治時期前期武官以武力壓制反抗聲音,末期的皇民化運動逼迫所有人都要信奉日本神明、改日本姓名、慶祝日本傳統慶典,無所不在的日式建築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這面旗幟給臺灣人帶來的,到底是文明還是壓迫?現今中華民國治理之下,居住在這座島上的每個人接受義務教育時,都必須集結起來、齊唱升旗歌,看著中華民國國旗冉冉升起,但能夠就此認定中華民國的旗幟代表了臺灣的國族認同嗎?旭日般緩緩上升的「國旗」,是誰的國?誰的歸屬?

藝術家捕捉持續流動的臺灣認同光譜,將「太陽」的元素抽出,但她沒有帶著明確的批判角度,反以類博物館式的客觀展呈,對歷史抽絲剝繭。在這不安的時局中,藝術家藉探討旗幟及其上的符號如何形塑我們的認同,強調建築扮演的重要角色,並試圖發掘豔陽下的臺灣主體性。

註解

註一:〈鐵道部園區〉,《國立臺灣博物館》,檢索日期:2025年6月23日。https://www.ntm.gov.tw/cp.aspx?n=5440

註二:凌宗魁,〈「辰野式」的源流與影響-台灣近代建築中紅白橫條帶飾風格的世界譜系〉,《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5期(2013),頁64。

註三:凌宗魁,〈「辰野式」的源流與影響-台灣近代建築中紅白橫條帶飾風格的世界譜系〉,《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5期(2013),頁66。

註四:翁靖傑,〈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頁158。

註五:翁靖傑,〈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頁159。

註六:林珮婷、夙芬、王德育,〈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 27卷1期(2020),頁89–92。

raw-image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藍天白雲紅太陽》劉妍蓁個展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9日~5月23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系館 南北畫廊二樓

更多資訊

藝術家簡歷:https://rattle-bobolink-d73.notion.site/YEN-CHEN-LIU-121b0a94581b4b449012cc858e21dc78?fbclid=PAQ0xDSwLFzHxleHRuA2FlbQIxMAABp29vwvbZI1wQIoOyo3NcXdFGDKx7yCF75mSwUaYMBdLGOwz_vEgKsDiUVLGG_aem_jv5gHxuCtLtgIXXx4oiUVw

藝術家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iazhan_liu?igsh=MTdjaXA3MnoxeG4xdA==

Moroyoung官網:https://moroyoung.my.canva.sit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2會員
67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藝術評論的其他內容
2025/06/08
立體雕塑平面化後取消了什麼?平面化在倪再沁的創作脈絡裡代表了什麼?倪再沁對於有無提出屬於自己的超扁平?與村上隆的距離又為何?倪再沁在這系列作品中,選擇站在資本主義同一側還是反抗?
Thumbnail
2025/06/08
立體雕塑平面化後取消了什麼?平面化在倪再沁的創作脈絡裡代表了什麼?倪再沁對於有無提出屬於自己的超扁平?與村上隆的距離又為何?倪再沁在這系列作品中,選擇站在資本主義同一側還是反抗?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喜歡看海,尤其是我們台灣的東部海岸線。
Thumbnail
我喜歡看海,尤其是我們台灣的東部海岸線。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
Thumbnail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Thumbnail
進入第四展廳,充滿氛圍感的打卡牆將我們拉進了臺灣燦爛海上貿易的最初年代...
Thumbnail
進入第四展廳,充滿氛圍感的打卡牆將我們拉進了臺灣燦爛海上貿易的最初年代...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展期自2024年3月23日起至2025年3月23日止。展覽將帶領參觀者以全新視角探索臺灣,透過生動有趣的數位科技體驗,重新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島嶼。歡迎大家蒞臨本次特展,一同發現臺灣之美!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展期自2024年3月23日起至2025年3月23日止。展覽將帶領參觀者以全新視角探索臺灣,透過生動有趣的數位科技體驗,重新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島嶼。歡迎大家蒞臨本次特展,一同發現臺灣之美!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