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與問題背景 在電影劇本開發與敘事理論領域,我們常需要描述一個故事的核心敘事事件或主要故事軸線——簡而言之,就是回答「這個故事到底在講什麼」。例如,一部電影可能圍繞著「一場冒險」、「一次愛情」或「一次入侵行動」展開。然而,是否存在一個明確定義且廣為接受的專門術語,可以統稱這種劇情主軸級的敘事事件?本報告將調查並比較電影產業(尤其好萊塢)實務與敘事學理論中的相關用語。如果有此術語,我們將提供其定義、典型用法與出處,並分析其在劇本企劃、業界溝通與敘事分析上的適用範圍與侷限。如果沒有單一術語,我們將說明目前業界和理論界對這一敘事層級的稱呼現況,分析編劇教學、學術研究與行銷宣傳等不同領域如何描述這種故事主軸級內容,最後提出可行的詞彙框架或替代說法來填補這方面的語言空缺。 產業實務中的相關用語與概念 在電影工業與編劇實務中,雖沒有完全統一的稱呼,但有幾個常見的概念接近我們討論的「故事核心敘事事件」: 故事前提(Premise)/故事概念(Concept):許多編劇指南將premise視為故事的基本點子或核心概念,即“一句話告訴你這個故事在講什麼”。這通常包含主角是誰、發生了什麼主要事件或衝突,以及故事的大致走向。正如編劇大師約翰·楚比(John Truby)所定義:“前提是人物加情節的最簡單組合:某個事件啟動了行動,有主角參與,並隱含故事結局的方向”。例如:「一名年輕女巫為了對抗邪惡勢力而展開冒險旅程」可以作為故事前提,概括角色、冒險事件和衝突目標。 一句話故事概要(Logline):在好萊塢業界,logline是非常普遍的工具,實際上就是對故事前提的精煉表述。故事前提在華語編劇中也稱「一句話劇情概要」。一條好的logline通常會點出劇情的矛盾衝突、故事主線,甚至暗示目標觀眾和主題。例如,編劇布雷克·史奈德(Blake Snyder)強調在動筆之前先想出精彩的logline,確保這個核心點子具有吸引力和清晰的對比。Logline並非正式理論術語,但在產業溝通中肩負著傳達“這故事賣點是什麼”的任務。其優點是簡明易懂、便於在影片企劃和行銷中快速傳達故事的核心看點。不過,Logline偏重於吸引力與鉤子(hook),強調概念的新奇或反差,未必對學術分析有直接用語價值。 戲劇性前提/劇本前提(Dramatic Premise):早期編劇理論家和教學書中常提到dramatic premise,指故事中「最核心的敘事內容」。席德·菲爾德(Syd Field)在經典著作《劇本》裡明確說:「戲劇性前提就是這個劇本在講什麼;它提供了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戲劇動力」。在電影第一幕中,編劇需要建立主角、展示環境,同時揭示戲劇性前提(故事是關於什麼)。例如,在電影《唐人街》中,一開場提出的問題「誰是婚外情對象?」就構成了整個故事的戲劇性前提——故事後續所有情節都由調查這個核心事件展開。因此,在編劇過程中,“前提”常被用來指稱故事最基本的動因或情節框架。但需要注意,不同導師對前提的含義有所差異:Field與Truby偏向將前提理解為劇情概念,而一些偏重戲劇張力的理論(例如Lajos Egri的觀點)則將前提視為故事要證明的主題命題或道德論點(Egri認為每個劇本只有一個「前提」命題,如「野心將導致毀滅」,劇情則是為證明此論點)。這種不同用法可能導致混淆,因此在使用“前提”一詞時需看脈絡區分是指情節概念還是主題論點。 核心衝突/主要情節(Central Conflict / Central Plot):編劇大師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則經常從結構與衝突角度談故事的中心。他強調一個完整的故事由多層次事件組成,但在最宏觀層面一定有一條核心主線(spine / central plot)貫穿全劇。McKee在他的研討中把主角追求目標的外在歷程稱為「探索之旅(The Quest)」,把與之交織的外部事件稱為「中心情節(Central Plot)」。兩者融合描述了主要故事走向。同時,一些劇作顧問如琳達·西格(Linda Seger)會用A故事或故事脊椎(story spine)稱呼劇情主線。例如,我們說某電影的“A故事”就是主角執行的那場入侵任務,B故事則可能是他和家人的情感線。這些術語都在指涉最主要的敘事線。需要指出,McKee和Seger等人的說法在業界交流時很有用,但它們更側重劇本結構本身(例如三幕劇哪部分是A故事)而非像“冒險”“愛情”這樣概括故事類型的詞彙。 類型與故事模式(Genre & Story Type):有時,電影從業人員乾脆以題材類型來指代故事主軸,例如稱某片是“一部冒險片”、“一部愛情片”或“某類型動作片”。雖然冒險、愛情本身是廣義類型,不是專指單一事件,但類型確實傳達了故事的核心敘事情境和情感走向。編劇布雷克·史奈德甚至提出了一套非傳統類型分類,用以描述故事的敘事模型。在《救貓咪》一書中,他定義了十種故事範疇(所謂的Save the Cat!® 十種故事類型),例如「金羊毛(Golden Fleece)」表示英雄踏上旅途尋找某樣寶物的冒險模式;「好友之愛(Buddy Love)」覆蓋所有愛情故事或友情故事;「有怪獸在屋子裡(Monster in the House)」意指受困空間內與怪物周旋等。史奈德用這些活潑的名字來統稱大量具有相似核心敘事事件的電影。例如Buddy Love類型被他形容為“一切愛情故事和搭檔情誼故事,從浪漫喜劇到警探拍檔片,都屬於此類”。這其實就是以故事主軸模式來歸類:一部電影如果核心在講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相遇相知,那無論是愛情還是兄弟情,都可以說屬於“Buddy Love”模式。這些自創術語提供了業界共同語言來討論故事走向(如製片人在交流時會說「這劇本其實是一個‘怪獸在屋內’類型的故事」)。然而,這些分類主要在編劇圈內流行,並非正式學術概念,而且每類中仍可包含許多不同變體,無法精確表達單一故事的獨特主軸。它們更適合作為故事題材/套路的歸納,而非正式的「Premise-level事件」術語。 綜上,在電影創作與開發溝通中,「故事前提 / Logline」大概是最接近統稱故事核心敘事事件的概念——它讓我們用一句話點出故事的主要事件和衝突。此外稱呼還包括戲劇性前提(強調故事在講什麼)、主線情節/故事脊椎(強調結構主軸)等。但必須指出:沒有一個單獨的詞彙被全行業和理論界毫無爭議地當作標準用語來指稱上述意義的敘事單位。每個權威的定義側重面略有不同,其適用範圍和侷限如下: Premise/Logline偏重開發與銷售階段,優點是簡潔聚焦,但侷限在於它是一句概括,不適合深入分析複雜情節細節,且不同作者對premise含義理解不一(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主旨)。 故事類型/模式用語(冒險片、愛情片或Save the Cat類型)在產業溝通和市場行銷上直觀有用,因為它們立刻讓人聯想到某種典型情境或情感體驗。然而,類型詞彙過於寬泛,只提供故事「大分類」而非一個故事的獨特前提。例如「愛情片」涵蓋萬千故事,無法點出某特定劇本的新意。 主線/脊椎等術語強調劇情結構功能,在編劇討論結構時有用(如討論A故事/B故事)。但它們往往不是用來給外行聽的pitch,而且屬於專業分析語彙,缺乏對故事題材的描述性——說「主線是某主角的成長歷程」比較偏重內在結構分析,而非像「一場冒險」那樣描述情節外觀。 敘事理論(Narratology)視角的相關概念 在學術敘事學中,對故事層級的分析框架與編劇實務有所不同。傳統敘事學將敘事分為故事(story/fabula)與話語(discourse/sjuzhet)兩層:前者是事件的序列本身,後者是事件如何呈現。在這裡,「事件」(Event)是一個基本單位,指敘事中發生的、引起狀態改變的事實。理論上,一個完整故事包含許多事件,大小不一。學者並不常以單一專有名詞指稱「整個故事的核心事件」,但他們確實區分重要的關鍵事件和次要事件:例如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將故事事件分為核情節(cardinal functions)與輔助情節(catalyzers),美國敘事學者西摩·查特曼(Seymour Chatman)則提出類似的樞紐(kernels)與衛星(satellites)概念。樞紐事件是指那些若改變或移除就會大幅改變故事走向的主要事件;衛星事件則是圍繞樞紐發生的支線細節,可有可無或可替代。這種分類證明學界認可某些事件在故事整體結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敘事學傾向於討論事件之間的功能和層次關係,並沒有創造一個用來整體指稱某故事主軸事件的通用名詞。通常,學者會直接稱其為「故事的主要事件串」或「支配全局的情節」。如果我們用敘事學術語來描述「一場冒險」「一次愛情」這種層級的內容,可以說它是故事的整體情節骨幹,或者說它屬於某種宏大事件序列(macro-event)。有些研究確實使用「宏事件」(macro-event)來討論跨越多個子事件的整體事件;例如將「特洛伊戰爭」視為史詩故事的宏事件,包含若干戰役(微事件)。但“宏事件”只是描述性用語,並非一個在敘事理論中標準化的專門詞彙。 另一個相關概念是基本情節類型(master plots / basic plots)。文學研究者和一些敘事學者曾嘗試歸納所有故事的共性模式,例如克里斯多福·布克(Christopher Booker)提出世界上大部分故事可歸為七種基本情節:包括「追尋(Quest)」(典型的冒險旅程故事)、「愛情喜劇(Comedy)」、悲劇、怪獸與英雄(Overcoming the Monster)等。這些情節母題實際上點出了故事的核心敘事母型:比如追尋對應“主人公踏上冒險以獲取目標”,愛情對應“两性/戀人經歷波折終成眷屬”的主軸。然而,和史奈德的類型分類類似,這些基本情節是對故事模板的歸類,而非供精確指稱某一故事主軸的術語。敘事理論傾向於用這種範疇語言討論敘事內容(如「X故事屬於‘追尋’母題」),或用更一般的描述(如「X故事的主情節是一段羅曼史+冒險的結合」),而少有採用單字或單一術語來命名具體故事的主軸事件。 總的來說,在敘事學界,我們找不到等同於業界所謂“一句話前提”那樣的約定俗成術語。學者更關注敘事結構的精細分析(事件如何組合、敘述順序如何影響效果)以及故事類型的宏觀模式比較。「故事」、「情節」、「主線」等通用詞會被使用,但這些詞義範圍很廣,需要透過上下文來明確指的是故事的核心事件還是整體。舉例而言,一位敘事學者可能會說:「《魔戒》的故事是一場關於毀滅魔戒的史詩冒險」,或「其情節骨架是典型的‘追尋’模式,帶有英雄旅程的階段」。這些說法在意思上等價於指出了故事的Premise級敘事事件(毀戒冒險),但沒有一個專有名詞如「Premise-level event」那樣加以概念化。 各領域對「故事主軸級」內容的描述方式比較 編劇教學與實務:正如前文所述,編劇圈常用Premise或Logline來概括故事主軸,也會談到central conflict(核心衝突)或dramatic premise等概念來分析劇本重心。編劇指導書往往要求作者清楚地寫下一句話的故事前提,明確主角、目標和阻力,因為這能檢驗故事的戲劇潛力是否充足。這一層面的內容有時也稱戲劇前提或劇本概念。然而,由於不同導師用語習慣差異,“Premise”一詞本身並未嚴格統一:例如Egri學派把它當作故事要證明的命題(帶有因果結果的完整句子,如「貪婪導致毀滅」),Syd Field則將其簡單等同於“what the story is about”。因此,即便在編劇領域內部,「故事前提」也可能指敘事層面的概念或主旨層面的論點兩種不同東西,需要從上下文辨明。 學術理論:敘事學與文學理論更偏好嚴謹定義的結構術語,例如「事件」「敘事單元」「情節功能」等,而較少使用一個口語化詞彙去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主軸。反之,他們會分析故事如何由系列事件構成、哪個事件充當開端的起始事件(initiating event / inciting incident)、哪些事件是轉折點(plot points)等等。如果討論到故事整體類型,學者傾向使用「情節類型」「母題」等來比較,如上文提到的七種基本情節。總之,在學術語境下,我們不會看到一個被嚴格定義為「Premise級敘事事件」的詞;取而代之,我們會看到作者用描述性語句來闡明:「X小說的核心敘事事件是一次心理救贖之旅」或「Y電影的主敘事是一起外星入侵引發的戰爭」。這些描述傳達了同樣信息,但不是以固定術語的形式出現。 行銷宣傳:電影行銷和宣傳側重於如何吸引受眾,通常採用*高概念(High Concept)*或類型標籤來概括故事主軸。高概念指一個故事點子簡單、新穎又能引起大眾興趣。例如宣傳語會說「一場攸關人類存亡的浩大入侵行動,即將展開!」,或「一段橫跨時空的奇幻愛情冒險」。這種表述並非正式術語,但在行銷中,它以賣點語言點出故事主軸事件並營造氛圍。宣傳文案喜歡用富吸引力的短語形容故事,例如直接稱影片為「年度最震撼的冒險之旅」或「一場禁忌愛戀」。可見在行銷語境下,沒有技術性很強的專門詞,而是靈活運用類型詞彙(冒險、愛情、動作、科幻等)和形容詞來塑造對核心敘事事件的印象。行銷用語的優點是通俗易懂,但它服務於宣傳效果,有時難免誇張或模糊,未必精確符合理論定義。 是否存在統一術語?適用範圍與侷限分析 綜合以上調查,我們可以得出:**目前並沒有一個在電影業與學術理論中通用的、明確定義的單一術語,專門指稱“像『一場冒險』『一次愛情』『一次入侵行動』這類作為故事核心的主敘事事件”。**最接近的是「故事前提(Premise)」或「一句話概要(Logline)」這樣的概念,但它們主要在編劇與開發溝通中使用,在學術上並不作為嚴格術語。此外,「Premise」本身在不同脈絡下含義多元(可能指故事題材,也可能指主題論點),稱不上完全統一。而其它如「中心情節」「主線故事」等雖描述了故事的主要線索,卻也不是普羅大眾熟知的固定詞彙。 這種術語缺位的現象背後有其原因:故事的核心敘事事件往往蘊含多重面向,很難用一兩個詞囊括內容類型(例如冒險/愛情)、結構功能(主線/支線)、主題意涵(要表達的理念)等元素。編劇和理論家各自關注的側重點不同,用語自然分化。對產業人士來說,能清晰推銷故事賣點即可(因此注重前提概念或類型鉤子);對學者而言,分析精確性更重要(因此使用結構分類或母題類型,但不創造新的模糊大詞)。 在適用範圍上,上述各種用語各有所長也各有侷限: 故事前提/Premise:適用於劇本開發早期,用一句話檢驗故事核心衝突和吸引力。侷限是語義彈性大,需要上下文解釋。對外行而言,「前提」可能不直觀明了(誤以為是“假設”的日常含義)。 Logline:適用於行銷提案、製片會議等,需要快速傳達故事梗概的場合。其侷限在於過於簡練,無法涵蓋故事深度,往往聚焦“what”忽略了“how”和“why”。 類型/母題名稱:適用於在宏觀上歸類故事風格(如賣片時說「這是一部公路冒險片+愛情片混合」)。侷限是籠統模糊,很多不同故事會落在同一類型標籤下,無法區分個體差異。 中心情節/主線:適用於劇本分析討論,強調故事主幹線如何推進。侷限是這偏屬術語,非專業人士不一定明白「A故事」「脊椎」指什麼,而且它強調結構多於內容類型。 詞彙框架與替代表述建議 鑒於沒有現成的統一術語,本報告建議根據情境靈活運用多層次的詞彙框架來描述故事主軸級的敘事事件: 1. 在劇本開發與專業討論中:可繼續使用「故事前提(Premise)」這一傳統用語,但務必輔以說明以免混淆。例如,可以說「這個故事的Premise是一場跨國追寶冒險」或「Premise(故事概念): 某某角色經歷了一次…」。括號中添加“故事概念”作解釋,可避免將Premise誤解為主題命題。同時鼓勵編劇明確寫出Logline,作為Premise的補充說明——例如:“一句話前提:一個內向少年陰錯陽差踏上拯救魔法王國的冒險旅程(核心事件為‘拯救奇幻王國’的冒險)。”透過核心事件描述+補充信息,在專業內部建立更清晰的Premise語言。 2. 在學術分析與跨領域交流中:可採用描述性片語或者現有理論框架提供的術語組合。例如,可以說「主要敘事事件是一次冒險之旅,屬於典型的**“追尋”情節模型」;或者「故事的主線情節是一段愛情發展史**,同時包含其它次要事件」。這種「俗語描述 + 理論分類」的結合,一方面讓人容易明白故事主軸在講什麼(冒險之旅/愛情發展等),另一方面也將其定位到學術已定義的範疇(追尋母題等),方便理論討論。若希望強調其敘事地位,可借用Chatman的說法稱其為「樞紐事件串」或乾脆稱「故事骨幹事件」。例如:「毀滅魔戒的使命可以視為《魔戒》故事的骨幹事件串,是所有其他情節的樞紐。」雖然“骨幹事件”不是固定術語,但直觀傳達了Premise級事件之於整個故事的重要性。 3. 在行銷與大眾溝通中:建議使用通俗類型標籤+具體情境的表述方式,而非生造術語。比如宣傳一部電影,可以說:「本片講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考古冒險」(傳達故事主軸事件類型)、「一段穿越生死的淒美愛情」(傳達愛情是核心)。這種描述既點出了故事主軸(冒險或愛情),又給出一定限定(考古、穿越生死)避免過於籠統。對內行溝通時,也可以在類型詞後加上“片”(如「冒險片」「侵略戰爭片」)來快速定位主軸類型,同時搭配高概念鉤子說明新意。 4. 在教材與知識體系中:若有必要提出一個統一稱呼供學習使用,我們可以考慮引入如「故事主軸事件」或「主敘事事件」的中文提法,對應英文可稱 Central Narrative Event 或 Story Spine Event。這應用於闡釋概念時,例如:“故事主軸事件:指故事整體圍繞的主要事件或行動,例如‘拯救公主’之於瑪利歐傳奇。”這樣定義之後,在討論不同作品時就可以直接引用這個概念。例如:“我們比較這兩部電影的主敘事事件,一個是復仇(悲劇模式),一個是求愛(浪漫喜劇模式)。”固然,這仍需一段時間讓業界與學界接受,但作為教學用語可以增加溝通效率。 上述建議的核心思想是在不同語境下採用恰當而靈活的措辭,而非強求一個詞走天下。畢竟,故事的魅力就在於其多樣性與複雜性,很難用單一術語完全覆蓋。但隨著跨學科交流增多,適度打造一些共同語言橋樑是有益的。例如,把編劇的Premise概念轉譯給學者時,可稱其為「故事骨幹概念」,學者一聽就大概能對應到情節主線的意思;反之,學者討論母題原型時,向創作者說明為「這其實就是某種故事類型模式」,雙方便能互相理解。 結論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業界與理論界並沒有一個單一、明確且廣泛接受的術語來統稱「一場冒險」「一次愛情」「一次入侵行動」這類故事核心敘事事件。取而代之的是,不同語境下存在各自的習慣用語:編劇實務偏好用「故事前提(Premise)」「一句話Logline」來抓住故事主軸;敘事理論則透過分析事件結構和情節母題來描述故事整體內容;行銷宣傳則直接採用類型和賣點語匯。這種現象反映出故事內容的豐富性——任何單一術語都無法面面俱到地呈現一個故事主軸的所有層面(類型、結構、主題)。因此,與其勉強制定唯一的名詞,不如在不同領域內形成一組對應的詞彙框架,方便各自使用又能互相轉譯。 在劇本創作與產業溝通中,我們可以圍繞Premise/Logline繼續發展語言工具,但需嚴格定義避免混淆;在學術分析中,則著重描述與分類結合,用學理化的表述來討論故事主軸事件;面向公眾時,則採用類型化且生動的語言傳達故事的核心賣點。透過這種多層次、多語境的對應策略,我們基本上可以彌補沒有單一路徑術語的不足,在各領域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樑。 總而言之,目前雖無“一詞統包”的權威術語,但故事核心敘事事件這一概念本身已深植於各種敘事討論中。我們只需因地制宜地選用適當說法,即可有效傳達「故事的主軸是什麼」。未來,隨著編劇理論與敘事學交流加深,也許會逐漸沉澱出更統一的稱謂。但是在那之前,充分運用現有詞彙並相互參照,已足以滿足實際需要並避免重大誤解。正如Syd Field所言:“觀眾在前10分鐘就該明白故事在講什麼”——無論我們稱之為前提、概念還是主線,對講故事的人而言,能清楚掌握並表達這個核心敘事事件,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來源 Field, Syd. 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Delta, 2005. (有關戲劇性前提的定義與示例) Truby, John. The Anatomy of Story. Faber & Faber, 2007. (對Premise的界定:) Snyder, Blake. Save the Cat! Michael Wiese, 2005. (提出「十種故事類型」模型,用非傳統類型名稱概括故事主軸) McKee, Robert.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HarperCollins, 1997. (強調故事脊椎/Quest等概念來描述主線) Seger, Linda. Making a Good Script Great. Dodd Mead, 1987. (使用A故事與主線等術語談故事主軸)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8. (提出kernels與satellites區分主要/次要事件) Booker, Christopher. The Seven Basic Plots. Continuum, 2004. (歸納七種基本情節模式,如追尋、愛情等) 《編劇專業術語大全(中英文對照)》, 搜狐網,2019(解釋故事前提/Logline在華語編劇中的含義和作用) Script Magazine 專欄:Premise – Where Story Begins (2021)(討論Egri式Premise作為故事主旨的觀點) 其他:相關Reddit討論、行業博客等對於Premise、Plot、Story差異的討論(佐證用語混淆狀況及澄清)。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omega的編劇學習心得
4會員
53內容數
這裡寫的是個人多年來對於故事如何編寫的心得。
omega的編劇學習心得的其他內容
2025/05/23
這篇文章提供一種將故事濃縮成三句話的Logline切分方法,幫助創作者釐清故事邏輯,並有效向他人介紹作品。此方法包含三句話:第一句點明故事類型與事件;第二句描述主角的行動與創意;第三句指出故事的風險與張力。文章並以等經典電影為例,說明此方法的應用,並鼓勵創作者自我檢視故事邏輯。
2025/05/23
這篇文章提供一種將故事濃縮成三句話的Logline切分方法,幫助創作者釐清故事邏輯,並有效向他人介紹作品。此方法包含三句話:第一句點明故事類型與事件;第二句描述主角的行動與創意;第三句指出故事的風險與張力。文章並以等經典電影為例,說明此方法的應用,並鼓勵創作者自我檢視故事邏輯。
2025/04/22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2025/04/22
本文探討故事創作中主角動力的來源,指出壓力並非有效的動力來源,應以主角內在的自私慾望為基礎,並最終透過自我犧牲展現故事的核心精神。文中以Netflix電影《i人質危機》和《鬼才之道》為例,說明使用壓力作為動力會導致結局可預測、缺乏轉折和層次感等問題。
2025/04/17
這篇文章討論故事構型的重要性,並以電影《全面啟動》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主角+(獲得或逃離)目標+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的公式,建構一個完整且具吸引力的故事。文章強調「憑什麼」是故事創意的核心,決定了故事的類型、畫面、行動和整體風格。
2025/04/17
這篇文章討論故事構型的重要性,並以電影《全面啟動》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主角+(獲得或逃離)目標+阻礙+解決行為+憑什麼」的公式,建構一個完整且具吸引力的故事。文章強調「憑什麼」是故事創意的核心,決定了故事的類型、畫面、行動和整體風格。
你可能也想看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品牌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向電影學習如何用影像說好故事是最佳方式。本文介紹了導演大衛馬密所提出的七個原則,包括瞭解故事的意義、保持簡單、尊重觀眾、讓觀眾好奇等,透過影片來教導品牌人如何運用這些原則,無論是拍攝短視頻、品牌影片或電視廣告,都能有效地吸引觀眾的目光。

品牌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向電影學習如何用影像說好故事是最佳方式。本文介紹了導演大衛馬密所提出的七個原則,包括瞭解故事的意義、保持簡單、尊重觀眾、讓觀眾好奇等,透過影片來教導品牌人如何運用這些原則,無論是拍攝短視頻、品牌影片或電視廣告,都能有效地吸引觀眾的目光。

這本書將拆解美國百年影業不斷打磨的故事秘密,也將告訴你如何寫出賣座全球的劇本祕笈!
揭示行業內編劇秘密的最佳好書,專為那些希望作品觸及全球觀眾的電影工作者所寫,從美國製片廠到北京影業都有用的票房劇本入門!

這本書將拆解美國百年影業不斷打磨的故事秘密,也將告訴你如何寫出賣座全球的劇本祕笈!
揭示行業內編劇秘密的最佳好書,專為那些希望作品觸及全球觀眾的電影工作者所寫,從美國製片廠到北京影業都有用的票房劇本入門!

或許,有些疑問能透由小說來解答,這是所有小說改編電影的作品都將面臨的疑難,然而,若電影的敘事循環無法經由電影自身來實踐,卻需經由外來物的補足(並非指背景知識),那麼指稱這樣的作品是有缺陷的,也不過若合符節。

或許,有些疑問能透由小說來解答,這是所有小說改編電影的作品都將面臨的疑難,然而,若電影的敘事循環無法經由電影自身來實踐,卻需經由外來物的補足(並非指背景知識),那麼指稱這樣的作品是有缺陷的,也不過若合符節。
一開始以為只是個普通的推理作品,
沒想到其實是富有深意的一場哲學思辯,
「真相」到底是個怎樣的概念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開始以為只是個普通的推理作品,
沒想到其實是富有深意的一場哲學思辯,
「真相」到底是個怎樣的概念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電影的出發點本就是混搭,而後逐漸確認自身敘事的藝術型態。唯各類型敘事之發展,不免也承擔著固定印象與自我封印,導致滯礙難前。這個時候,不倫不類或可能是突破框架、模組的最佳作法。

電影的出發點本就是混搭,而後逐漸確認自身敘事的藝術型態。唯各類型敘事之發展,不免也承擔著固定印象與自我封印,導致滯礙難前。這個時候,不倫不類或可能是突破框架、模組的最佳作法。
在中文世界裡,故事大綱有多種名詞,如梗概、短綱、大綱、長綱、細綱等。撰寫Logline是故事大綱相當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主角、反角、衝突事件、目標、困難、行動、風險等元素。本文解釋了Logline的撰寫要點及提供了多部電影的Logline範例。
在中文世界裡,故事大綱有多種名詞,如梗概、短綱、大綱、長綱、細綱等。撰寫Logline是故事大綱相當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主角、反角、衝突事件、目標、困難、行動、風險等元素。本文解釋了Logline的撰寫要點及提供了多部電影的Logline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