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購領域,懂成本比砍價格更重要。
採購每天面對的各種材料,背後藏著完全不一樣的成本結構。

舉例來說,不管是電子元件、線材、連接器(Cable & Connector)、主機板(PCB)、風扇,還是塑膠件,每種材料的特性、製程、應用場景和供應鏈結構都都各有千秋,這也造就了它們的成本組成和談判重點大不相同。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從小小的被動元件(像是保險絲、LED、振盪器),到關鍵零組件(CMOS sensor、Power IC),機電類(Cable、PCB),包材(紙箱、貼紙),甚至到買半成品(Power Module、觸控面板),或直接採購貼牌成品(例如:IPCam、平板充電車)……,每個品類都逼得我用不同的分析思維、採購手法和談判策略去應對供應商。
雖然材料百百種,背後的成本組成千變萬化,但只要掌握幾個關鍵因素,就能快速抓到重點、避免被報價牽著走,還能制定更精準的議價策略。
有哪些常見的成本驅動因素呢?
◆ 材料特性與原物料:電子零件要看的是原材料價格、技術要求。而機構件採購,則要深入研究原料單價、加工損耗和材料利用率。
◆ 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平時累積各種材料的成本結構基準,有了比對資料,一旦遇到異常報價,就能馬上抓出端倪。
◆ 掌握原物料市場行情:隨時關注銅、鋁等大宗原物料的價格波動,靈活調整採購節奏與庫存策略,降低成本風險。
以下我列出影響材料成本的五大主因,再搭配一些實務上常遇到的例子,幫助大家快速建立成本結構思維:
◆ 材料成本
- 電子零件(如IC、connector):通常原材料成本是最大宗,直接影響成本結構,例如矽晶片、銅線或塑料殼體。
- 機構件(如鐵件、鋁件):重量和體積直接影響單價,常用材料像碳鋼、不鏽鋼、鋁合金。
- 實例:
- Cable的銅價波動會直接改變總成本的50%~60%
- 風扇材質(如ABS vs PC)和軸承類型(滾珠 vs 含油)是成本關鍵
◆ 製造工藝成本
- 簡單加工材料:製造成本可能占主導。加工越簡單,製造成本比例越低;但若是高精密度或多道工序,工藝成本就會顯著拉高。
- 舉例:
- 鐵件可用CNC切割、沖壓或焊接,不同做法時間與費用落差大。不同製造方式的工時費用與設備費用差異大
- PCB製造要考慮鑽孔、壓合、表面處理。層板越多,製造成本比例越高,特別是高層數板的疊層和測試。
- 連接器的鍍金、注塑,決定製造成本的高低
◆ 運輸與物流成本
- 體積小但價值高的材料(如IC、connector):運輸成本占比低,但要注重包裝和倉儲條件。
- 體積大或重量重的材料:運輸成本占比高,特別是大宗採購時,,物流費率和裝載效率會直接吃掉利潤。
- 舉例:
- IC、connector運費低,但必須留意防潮、避震包裝。
- 鐵件、塑件重量大,需詳細計算運輸費率及裝載密度
- Cable雖單價低,但批量大,物流成本比例可能高達10%-20%

◆ 研發與測試成本
- 高技術門檻產品的設計和測試成本比例高,例如多層板PCB、高速連接器、訊號線
- 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例如Cable、簡單鐵件),研發成本占比較低
◆ 產地與供應鏈運營模式
- 若上游原材料或加工廠在地供應,供應鏈短,關鍵在勞動成本與模具投入費用。
- 若需跨國進口(如高端風扇、特殊 PCB),還要考慮關稅、匯率和長途運輸費用。
掌握材料特性、工藝流程、物流條件、研發需求和產地風險,就是採購分析成本結構的核心功力。
這篇先帶大家把基礎架構搭起來。
下一篇,我會分享:如何把這些數據轉成議價武器,讓供應商心服口服!
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