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追求「生存」的意念,人與細胞、動物的追求方式已差得太遠。
例如有關世界毀滅的提醒時有所聞——這是要提醒人該做點事來挽救自己與自己生存的環境,但動物應該是不會採取如此貶低自己的方式與態度。
還有些書描寫的是沒有人類的世界之景況,如《沒有我們的世界》。書中寫到:「當然會有一些人不相信人類滅亡會帶來更美好生活,認為這樣的想法太過瘋狂。不過,在這個現實如日薄西山、而虛擬實境卻像旭日東昇的年代裡,『人類自願滅亡運動』的反方向並不只是這些人而已,還包括一批受到尊從景仰的思想家與著名的發明家,他們將滅亡視為智人向前邁進的一大步。這些人自稱超人類主義者(trans humanist),他們希望經由發展軟體,將他們的思想上載到一個在各方面都超越人類大腦與身體的回路(正巧,其中一項的優點是不會死亡)裡,佔據虛擬空間。藉由電腦(也就是一大堆的矽晶片)自我增長的魔法巫術,再加上模組記憶體與機械附屬品所提供的眾多機會,人類滅亡所代表的意義,只不過是拋棄了有限且不大耐用的容器而已,因為我們的科技頭腦終於超越了人類這個臭皮囊。」[103]
關於這個想法,科幻電影: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便有對許多人可能頗具魅力的呈現(而且對某些身有殘缺的人及環境議題來說,該電影的理念是很有意思的)。
但這個想法,想來動物應該不會有的。
而我們自己的立場,不算反對(因受電影影響,明白該想法也有不少人可以受益),但也不算贊成(因為反對視肉體為「臭皮囊」這個觀點)。
我們自己的體會,人類若沒有體會肉體為何也是構成「人」的意義之一的原因,甚至還沒有瞭解並感謝(沒有瞭解的感謝是應付)肉體為我們承擔的一切,人類的心靈將難以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功。(這份體會將在9.2.8及9.2.9論述。)
但如要思考,可假設生物科技有重大突破,人類的肉體已可不老不死,那麼拋棄這個容器將意識上載到電腦中,意義為何?
而人類被判定為禍亂根源,理該被滅亡的想法,在許多故事創作中也是常勝軍,例如2015年上映的《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中由鋼鐵人東尼.史塔克製作的擁有自我學習功能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奧創,本是為了守護地球而被創造出來的,不料奧創卻作出「為守護地球該被消滅的是人類」這個造成一切混亂根源之物種的決定,因此復仇者聯盟只好再次挺身而出。
電影中也常描述某些狂人想發動戰爭的原因,便是覺得人類太過罪惡,覺得一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不夠徹底,應該發動核戰讓大家深深體會痛苦就此悔改,例如《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任務》。
由此可見,我們人類的文化中有某種自我譴責傾向,也有某種追求救贖的傾向,此外,面對那些認為人類罪孽深重應該淘汰的毀滅性想法的肆虐,我們人類依然有不放棄希望的意念,也會有人挺身而出為之對抗,使我們人類不至於真的被自己人給淘汰了。
在2012年世界末日被預測要降臨的那段期間,我們就真的看到不少面對末日時的人性。
有輕蔑、有恐慌、有拼命悔過的,也有不當一回事的。
但值得慶賀的是,我們也看到不少仍是抱持希望的人,還有不少期待喚起希望、給予未來、趁此機會檢視自身的人。
不過,同是給予希望的正向思考,還是會有人誤用或強迫每個人都要正向思考,例如《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書的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所遭遇的。
芭芭拉.艾倫瑞克因罹患乳癌而尋求治療,其過程中接觸到的資訊琳瑯滿目,卻因此接觸到眾多人類面臨死亡時的「求生」意念,感受到了因「求生」意念所衍生的正向思考,依然會促成許多負面且具毀滅性的力量,甚至否定當事者的心情,令當事者成為「被責備的受害者」。
她說:「乳癌沒有讓我變得更漂亮、更堅強、更有女人味、更重視心靈層面,乳癌給我的是切身體驗美國文化中一股強勢的意識形態。這個體驗實在令我痛苦萬分,若各位要稱之為『禮物』也行。在那之前,我從沒察覺這股意識形態,它竟然鼓勵我們去否定現實,欣然皆受不幸,甚至遭遇災難時只能怪罪自己。」[104]
所以,人已不是動物,面對毀滅性結果的態度也不是那麼容易以一個基模便可辨識出所有人的共性。
因此,人類的物競天擇及互利共生已非動物界如此單純的內涵了;即使物競天擇,人類為了不讓自己被淘汰的理由,也有了守護的意義,而互利共生的內容,想要確保自己生存的資訊視野與手段也已擴展至維護地球生物圈的共榮。
例如現在環境議題的主張,有些人認為要保護地球,但也有提醒我們人類要自律,以免被地球淘汰的說法。
只是,小細胞是沒有我們這麼複雜的意念的,它沒有和我們人類相同規模等級的思維意識可供使用,故此,我們還是回到最簡單的「生存」意念較容易展開後面的討論。
而上述內容也揭示了一個細胞單純的「生存」意念的兩面性,這決定了我們人類意念在「生存」最初的兩種基礎需求,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即侵犯行為與利它行為。
事實上,弗洛姆對於人之處境的需求之滿足的行為描述,總是具有兩面性的對照。
例如在其著作《人類破壞性的剖析》便列舉了良性侵犯對照惡性侵犯[105];
在《理性的掙扎》一書對人的關聯需要(need of relatedness),它描述了兩種進路:往外界保持建設性關係的愛,以及隔絕外界退到自己之內的自戀[106];
在《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一書,則是以「是」(存在)及「有」(佔有)兩種情態的對照,意圖為人類生存指出通向完整狀態的道路。
這類主題,由人性本惡或本善到不惡不善或有惡有善,以及人類的恨與愛、侵佔或分享、自私或無私、欺騙或誠實、殺掠或拯救等,已是人性研究總會碰觸到的議題。
而且各有堅持。
例如同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與羅傑斯主張人性本善,羅洛.梅便主張人性本惡,只是有善惡兩種潛能[107];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人性可以是惡亦可是善,只要訓練得宜;發展論心理學觀點則主張無惡無善,是體系或系統之作為而影響。
不同背景、不同遭遇、不同學習、不同態度,產生的人性觀有時差異甚大,但其源頭,我們還是要回到那一個小小的細胞意念。
7.1.3愛的意念之小結
在人之生理處境的討論中,我們已知這些細胞意念總量的儲存彙整在心理學上已有各自歸類的儲存空間之象徵符碼,即意識、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社會潛意識。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佛洛德本意是為解析人格結構所提出;集體潛意識則是榮格研究原型和情結之呈現的人格內容所提出;社會潛意識則是佛洛姆意圖改造人類社會性格而提出,所以,人的意念在意識空間中累積重組後會形成人格。
這即表示,若意識空間中被填入的意念資訊總量如果傾向低階需要追求者的意念,那這份愛即會有如動物般只是為性而性,認為性滿足就是愛的一切;或為保住自己安全與清靜而愛。
例如為讓家人不要再逼婚,趕快找個人嫁了或取了。
因此,所謂愛的成功,人格的影響至關重大。
而愛的能力,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人格的成熟表徵。
在《愛的藝術》前言中提到:「......除非他以極大的努力去發展他整個的人格,並因此獲得建設性的人格發展方向,則他在愛情上所作的一切努力,註定要失敗......」,可見得,建設性人格是弗洛姆對於愛的能力能否養成的重要關鍵。
因此,我們亦可明白所謂愛的成功,人格的影響至關重大,而愛的能力,其實也是一種人格養成修練所收獲的果實。
愛的意念討論中,我們已知細胞意念的資訊總量儲存於意識空間中,而意識空間中的內容經過觀察外顯情態則可彙整成我們認知的某些人格,例如異常人格中的反社會型人格,或本研究弗洛姆對於愛的能力能否養成的重要關鍵的建設型人格。
愛的意念會在意識空間中形成愛的人格,亦即愛的交流系統圖中的「愛的人格」。故接下來,將是討論「愛的人格」。
[注釋]=================
[103]艾倫‧魏斯曼(Alan Weisman).沒有我們的世界(M).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出版.2008.6.p298
[104]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失控的正向思考(M).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12.10.p059
[105]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人類破壞性之剖析(M).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1990.03.第三部
[106]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理性的掙扎(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9.09.p50-p57
[107]鄭雪編著.人格心理學(M).2版.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p267-p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