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就像賽車,沒有地圖、沒有導航,只能邊開邊找路。但許多人上路前就花了太多時間「打造一台超炫的車」,結果開沒兩公里就發現——路根本不通。
這就是「產品導向思維」的陷阱:太快進入產品開發,而沒有回到問題本身。
你不是在做產品,而是在解決問題。而要知道這個問題「有沒有真的痛」?「誰真的會付錢解決它」?就不能靠想像,而是要進入市場、傾聽聲音、觀察行為。
這時候,OSCAR 模型就派上用場了。
認識 OSCAR 模型:五步市場驗證架構
OSCAR 是一個五個步驟的縮寫,代表:
- O — Objective(目標):你想釐清什麼?要驗證什麼假設?
- S — Segment(分眾):這個問題到底影響誰?他們有什麼共通特徵?
- C — Context(情境):他們什麼時候會遇到這個問題?背景脈絡是什麼?
- A — Action(行為):他們目前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
- R — Reaction(反饋):他們如何看待你的解法?有何回饋?願意付費嗎?
這五步串起來,就是一場從用戶出發、逐步回推產品價值的「真實驗證旅程」。
接下來,我們逐步解析這五步要怎麼做、該問什麼問題,以及如何快速收斂。
步驟一:Objective(明確你要驗證的假設)
每一場市場調研的起點,都是一個關鍵問題:
「我想知道什麼?」
例如:
- 我的目標族群真的有這個痛點嗎?
- 他們會用什麼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 他們願不願意為我的解法付費?
明確設定你想驗證的假設,不僅讓你問對問題,也幫助你在收集資料後能有效分析。
實戰小技巧:用「假設句」開頭更有助聚焦
例:「我假設 30-40 歲的女性創業者在自媒體經營初期,最大困難是內容規劃無法持續。」
步驟二:Segment(明確你的族群)
所有人都有痛點,但你的時間和資源不可能服務「所有人」。你需要定義:誰是最可能遇到這個問題的人?他們有什麼特徵?
年齡? 性別? 所在地? 職業/身份? 關注焦點?
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重要:
- 這個問題誰最常提?
- 他們在哪裡出現(社群、論壇、活動)?
- 他們會主動尋求協助嗎?
步驟三:Context(找到具體場景)
人不是永遠都有痛點,而是在「特定情境」中才會有行動需求。
你要問的是:
- 他們什麼時候特別有壓力?
- 什麼情況下會需要你的解法?
- 那時他們手上有什麼資源、限制?
常見情境類型:
- 日常例行(如:每天通勤)
- 非預期情境(如:突如其來的壓力)
- 特殊生命節點(如:剛畢業、剛當媽媽)
實戰案例: 一位語言教練發現,他的受眾在「要出國面試」這個情境下,特別願意買發音課程。這個「Context」的清晰度,直接決定產品的推廣角度。
步驟四:Action(了解他們目前怎麼做)
市場從來不是空白的。即使你還沒出現,目標用戶也已經用某些方式處理這個問題。
你要找出的是:
- 他們目前的解法是什麼?
- 滿意嗎?有什麼抱怨?
- 有沒有「自救」行為?(例如自己做表單、看YouTube、加入社群)
這裡的重點不是問他「會不會買」,而是問他「做過什麼?」
用開放式問題去探索:
- 你最近一次為了這件事做了什麼?
- 試過什麼方法?有效嗎?
- 最讓你覺得卡住的是哪一點?
實戰補充: 若受眾從未嘗試解決自己的問題,代表痛感不強;但若他們已用各種方式「自救」過,反而是機會窗口。
步驟五:Reaction(收集反饋與付費意願)
在掌握痛點與行為後,就可以帶著雛形去詢問用戶反饋。
但別犯一個錯誤:
不要問「你會不會買?」——因為很多人都會說「會」,但實際上不會。
正確做法是:
- 帶著最小可行方案(MVP)去收反饋
- 設計觀察性測試(點擊率、留下資料、付出時間)
- 若有可能,測試真金白銀的意願(先付費、預購、訂閱)
測試形式參考:
- 課程:免費線上講座後收集是否願意付費
- 工具/社群:限量邀請制社群,觀察留存與互動
- 諮詢服務:一次免費換用戶回饋(寫心得、填問卷)
如何用 OSCAR 模型設計調研流程?
建議流程如下:
- 先定義你的「關鍵假設」與「預期受眾」
- 根據 OSCAR 拆解出 5-10 題訪談問題
- 鎖定 10-20 位潛在用戶訪談(也可以用匿名問卷)
- 記錄痛點語句,分類歸納共通點
- 根據收斂結果設計 MVP,進入下一輪測試
避免市場驗證的三大陷阱
- 問錯問題:只問「你會不會買」而非「你曾做過什麼」
- 受眾不明確:想要幫所有人,結果誰都打動不了
- 情境不具體:沒有具體場景,就無法判斷使用條件與障礙
用 OSCAR 模型打造真正有市場的產品
創業路上,最珍貴的不是你的產品,而是你真正理解市場的能力。
與其砸錢請工程師做網站,不如花幾天時間,用 OSCAR 模型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這將省下你未來上百萬的錯誤成本。
別再靠直覺做事。市場不是用來想的,是用來問的、觀察的、測試的。
下一步,如果你已經有一個想法,不妨試著自己拆一次 OSCAR:
- 你的假設是什麼?
- 想幫誰?他們什麼情境最痛?
- 他們現在怎麼處理?覺得怎樣?
你會發現,光是這樣想清楚,就已經比 90% 的創業者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