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一早醒來,滿腦子想的不是自己想做什麼,而是今天要完成多少任務、面對多少期待。滑開手機,看見各種人生成就範例,有人升遷、有人環遊世界,而你只覺得自己的生活像個永遠勾不完的待辦清單。
那不是活著
那是撐著
那是「度日子」
一張不是為了自己的保單
那年,有位業務朋友剛好缺業績,熱情地為我介紹了一份保險。老實說,當下我並沒有真正評估這份保險是否必要,甚至連保單內容也沒細看,只是出於「我負擔得起」、「幫朋友」、「不想讓人難堪」、「符合我的身份」等等的理由,就簽名了。
很多時候,我們做出選擇,表面上看來是為自己,其實是在成全別人對我們的期待。
那時的我,習慣活在「別人怎麼看我」、「我能不能幫上忙」的世界裡,而這張保單,恰恰是當時生活狀態的縮影 —— 看似有選擇,其實並不自由。
生病,讓我重新看見自己
張開眼就有上百則的訊息、信箱中未讀的MAIL成百上千;從早到晚接連的會議、晚上的應酬、好不容易回到家三天後又再飛出境的行程......夜晚驚醒,會迷惑的問自己:這是哪裏?
意識的忙與茫,身體用行動來回應。
癌症、手術、休養 —— 這段時間像是人生被狠狠按下暫停鍵。
剛開始我極度不習慣,不習慣因為手術疼痛需要慢慢動作、不習慣躺在手臂上掛著點滴和測量器只能盯著天花板的空白、不習慣面對「原來我什麼都做不了的自己」。
但慢慢地,我開始分辨出「度日子」和「過生活」的不同。
「度日子」是這樣的:
- 永遠在追趕下一個目標,卻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 為了績效、頭銜、名利、他人的肯定而精疲力竭
- 養成了高消費、高壓力、低感受的生活節奏
- 明明不快樂,卻不敢停下來,怕「輸給別人」
「過生活」卻是這樣的:
- 早晨被陽光喚醒,而不是鬧鐘
- 閱讀不再是為了成就,而是為了享受知識的洗禮
- 工作不是為了贏,而是與人的連結與探索
- 和自己和他人相處時,能自然地哭、真誠地笑
- 不再勉強自己變得更好,而是允許接納這樣的自己
所以我停掉了那張保單
這個決定不是衝動,而是來自一種很安定的清晰感。
停掉保險,不是因為我放棄保障、不是不心疼已經繳出的十多萬,而是我終於知道: 保障生命價值的,是我每天選擇活得清醒與真實,而不是那張紙。
那筆原本每年要繳出去的錢,我改用在兩件事上:
1. 繼續進修心理學
學習對我來說,與呼吸一樣重要。
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變得更有用,而是因為我真的喜歡:喜歡那種思路更靈活、更開拓的自由感;喜歡那種「對,就是這樣!」的理解、同理與清明。
每每讀到一段觸動的理論,會拍案大笑;當理解某人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時,會不自覺地掉淚;在學習中重新理解自己的人生時,我會有一種從內而外的「被接住」的溫暖。
我在追劇時會笑會哭,學心理學時也是一樣。
2. 選擇助人
在非盈利組織運營的經驗,讓我真實看見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被幫助」。
你沒看錯,被幫助,是一種能力。
很多人連開口求助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承接他人的善意。
我曾經也處在那樣的谷底。
年輕時,因為生活、婚姻、職場的壓力積累,一度想從七樓陽台跳下去。是電話那頭媽媽的一句「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回家吧」,把我拉了回來。
那個瞬間如果沒有人告訴我有個安全的地方、有人在等著我回去,此刻你就看不到這些文字。
我希望用微薄之力,爭取一絲絲的喘息空間,給身陷困境中的朋友;也用這樣的行動,撫慰那個曾經在困境中的自己。
清心寡慾不是哲人修行的手段,而是過生活的結果
曾經以為古代哲人的清心寡慾,是用來修行的手段。親身經歷過後發現,只要活得夠真,物質和慾望便會自動退散。
當我終於願意放下比較、掙扎與討好,回到自己心中,便真實體驗到所謂的「慾望少了」、「人際關係簡單了」、「生活節奏慢了」,都不是手段或目標,而是隨著生活,自然而然產出的結果。
那是一種終於可以安心回家了,回到那個只為自己活著的地方的感受。
最後想對你說:
如果你也覺得累了、卡住了,可以先問問自己:「我是在過生活,還是在度日子?」
停下一件不必要的事,不等於放棄,那可能是你我終於選擇面對自己的開始。
願我們都能從「撐著度日子」的人,變成「清醒過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