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過「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 UPF)這個詞,但你知道它對健康的危害有多大嗎?近年來,從肥胖、糖尿病到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越來越清楚地指出:這類食品正在悄悄傷害我們的身體。而全球越來越多的專家與政策制定者,也開始呼籲對UPF進行更嚴格的規範與管理。
一、什麼是「超加工食品」?
根據巴西學者提出的 NOVA 食品分類系統,UPF 並不是單純依營養成分(如糖、脂肪)分類,而是依「加工程度」來定義。凡是經過高度工業加工、添加人工色素、香料、乳化劑、防腐劑等成分,且無法在家中用天然材料做出來的食品,都屬於UPF。這包括許多我們日常常吃的食物,如:
- 加工肉品(香腸、熱狗)
- 即食麵與冷凍料理
- 糖飲料、加味乳品
- 精製麵包與醬料
二、UPF與健康:不容忽視的危機
近十年來,科學界對UPF的健康影響提出大量證據,包括:
- 超過80項大型世代研究發現,UPF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腸道炎症、情緒障礙、甚至早逝有高度相關。
- 短期對照試驗顯示,即使熱量與營養比例相同,吃UPF的受試者仍比吃天然食物的人吃下更多食物並增加體重。
- UPF常添加如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烴、塑化劑等毒性物質,還可能透過包裝釋出微塑膠與污染物。
尤其在美國,UPF佔了每日總熱量攝取的將近三分之二。這不僅加劇慢性病蔓延,也讓國家醫療支出不斷攀升。
三、UPF的背後:工業與行銷的結盟
你知道嗎?美國最早大規模製作UPF的企業,竟然是香煙公司。20世紀後期,R.J. Reynolds 與 Philip Morris 收購了大型食品品牌,利用他們研究「成癮」的專業知識來設計能引發快感與慾望的食品。這些食品經過特製,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讓人一吃就停不下來。
此外,為了降低成本,企業廣泛使用最便宜的原料(如精緻澱粉、糖、油),並用化學添加物來「假裝」產品品質好。這也讓整個食物系統變得難以監控,政府的監管資源遠遠跟不上食品工業的創新速度。
四、全球政策動向:從禁令到標示
面對UPF的健康威脅,一些地區與國家已經採取具體行動:
- 紐約市早在2019年就禁止學校午餐中使用加工肉品。
- 加州於2023年禁止四種高風險添加物(如紅色3號、溴酸鉀)。
- 2025年起,德州要求對含高風險化學添加物的食品加註警語標示。
- 聯邦政府正在研擬「讓美國更健康」專案,檢討UPF與國民健康的關聯。
這些措施代表公衛界已經不再停留於單一營養素(如糖或脂肪)的標示,而是把焦點放在「加工程度」與整體食品的風險。
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政策?
作者 Mozaffarian 醫師建議,針對UPF的政策應包含以下方向:
- 明確定義「超加工食品」:建議採用 NOVA 分類法,並依據是否含有工業添加物、加工油脂、人工香料等列出可查成分。
- 限制學校與政府機關購買UPF:讓孩童與公部門員工能接觸更自然、多樣的飲食。
- 調整食品營養標示:要求UPF標示警語,並補充食品來源與加工資訊。
- 稅制改革與補助:對UPF課徵「健康稅」,並補貼購買天然食物的消費者。
- 鼓勵企業創新:對使用全穀、蔬菜、豆類等自然原料的商品給予「健康」標章認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美國FDA新制已明訂,只有含有一定比例蔬果、全穀、豆類、低糖與低鹽的食品,才能標示為「健康食品」。這為未來UPF政策提供了明確的法規依據與豁免機制。
六、結語:這不只是飲食問題,而是健康正義的課題
面對UPF造成的龐大健康危機,政府不能再袖手旁觀。這不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公共政策與結構性環境共同造成的後果。唯有透過制度層面的改革,讓消費者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更健康、天然且無加工負擔的食品,才可能扭轉這場全球性的飲食危機。
如果你曾為超市裡琳瑯滿目的速食選擇感到無助,或懷疑「天然真的比較健康嗎?」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對食物的認知與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