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人開始吃「無麩質食物」,但你知道什麼是麩質嗎?為什麼有些人吃了會不舒服?這篇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認識「麩質相關疾病」的關鍵知識!
麩質是什麼?藏在哪?
麩質(Gluten)是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等穀物中的一種蛋白質。它就像黏著劑,讓麵包有彈性、Q感和嚼勁。然而,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蛋白質會讓他們的身體出現免疫反應,引起消化不適、疲憊,甚至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這就是「麩質相關疾病」(Gluten-Related Disorders, GRDs)。兩大麩質相關疾病
1. 乳糜瀉(Celiac Disease)
身體發生什麼事?
免疫系統把麩質當成敵人攻擊,誤傷小腸內壁的「絨毛」(像地毯的細毛)。絨毛受傷後,營養吸收能力下降,就像水管堵塞一樣。
常見症狀:
- 肚子痛、拉肚子或便秘
- 疲倦、貧血(臉色蒼白)
- 小朋友長不高、體重減輕
關鍵數據:
約1-3%的人有乳糜瀉,女性比男性多2-3倍。
2. 非乳糜瀉麩質敏感(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NCGS)
- 和乳糜瀉哪裡不同?
不會破壞腸道絨毛,但吃了麩質仍會不舒服,像是脹氣、頭痛、疲勞。 - 診斷困難點:
目前沒有專門的檢測,醫生會先排除乳糜瀉和過敏,再觀察戒麩質後症狀是否改善。
💡 小知識:有些人其實是對小麥中的「FODMAPs」(一種易發酵碳水化合物)敏感,而不是麩質本身。FODMAP 是一種碳水化合物的縮寫,指的是可發酵的寡糖、雙醣、單醣和多元醇。 這些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中不易被吸收,容易在腸道中被發酵,產生氣體和水分,進而引起腸胃不適,例如脹氣、腹痛、腹瀉等症狀。
無麩質飲食的挑戰
為什麼這麼難?
- 隱藏陷阱多:
醬油、冰淇淋、加工肉品甚至化妝品都可能含麩質。餐廳共用廚具也可能交叉污染。 - 營養不均衡風險:
營養素缺乏風險補充建議纖維便秘多吃藜麥、糙米鐵質貧血紅肉、深綠色蔬菜維生素D骨質疏鬆雞蛋、曬太陽研究發現,長期無麩質飲食者缺鐵比例高達40%1。 - 價格與口感問題:
無麩質麵包價格是普通麵包的2-5倍,且容易乾硬。科學家正用豌豆粉、馬鈴薯粉等替代品改良口感。
如何診斷與治療?
乳糜瀉確診三步驟:
- 抗體檢測: 抽血驗抗體(身體的警報系統)。
- 基因檢測: 確認是否有HLA-DQ2/DQ8基因。
- 腸道切片: 觀察絨毛是否受損(必要時才做)。
治療唯一解:終身無麩質飲食
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癒乳糜瀉。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徹底避開麩質。
- 多數人在戒麩質後6個月內症狀明顯改善,小腸修復需1-2年
- 醫生會定期驗血追蹤,也可使用尿液檢測「麩質肽」,即便只是吃下一口含麩質麵包也能被偵測!
腸道菌群的角色
腸道裡的「好菌」和「壞菌」平衡,對麩質疾病至關重要:
- 乳糜瀉患者常見菌相失衡:
好菌(如乳酸桿菌)減少,壞菌(如大腸桿菌)增加。 - 改善對策:
- 益生菌(如優格、發酵食物):補充好菌
- 益生元(如香蕉、洋蔥、蒜頭):幫好菌長大
- 後生元(菌代謝物):調整免疫與發炎反應
- 研究發現:特定益生菌組合能分解麩質中的有害片段,未來可能成輔助療法。
給青少年的實用建議
- 不盲目跟風: 無麩質飲食對非患者無益,還可能營養失衡。
- 外食自保技巧:
- 主動告知餐廳「嚴重的麩質過敏」
- 避免油炸食物(油鍋可能混用)
- 隨身帶無麩質點心
- 替代食材推薦:
普通食材無麩質替代品麵粉米穀粉、蕎麥粉麵條米粉、蒟蒻麵燕麥片認明「無麩質認證」標章

因食物相關疾病(如乳糜瀉)引起的各系統症狀比例
結語:無麩質不是流行,是對健康的尊重
麩質相關疾病,不是矯情,也不是跟風,而是人體免疫系統與腸道健康的真實反應。對患者而言,一口普通麵包可能就是痛苦的開始。而當我們能理解他人的飲食需求、在朋友聚餐時多一份同理心,就是最溫暖的支持。
無麩質飲食不一定代表犧牲,而是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