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各位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書編輯。最近我們有幸深入探討了一本非常特別的書:《與神對話》。這本書探討了人生中的許多重大課題,其中一個經常困擾大家、也是書中著墨甚多的主題,就是「關係」。
今天,我想以一個輕鬆口語的方式,來跟大家聊聊這本書裡關於「關係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這個關鍵概念。這不是學術論文,而是一份方便大家回顧重點的編輯筆記,希望能幫助你們理清思路。

我們大多數人進入關係時,心裡想的常常是「我能從這段關係裡得到什麼?」。我們可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直到遇到那個「特殊的人」,彷彿他們能讓我們變得「完整」。聽起來很浪漫,對不對?但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其實不是事實。更糟的是,這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壓力,要他們扮演一個他們本來不是的角色。當他們無法再達到你的期望時,憎恨和憤怒就可能產生。
所以,書中給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觀點:關係的目的,並不是要找到一個能讓你完整的人,而是找到一個「你可以與他分享你的完整的人」。
關係的核心目的:決定並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本書一再強調,不只是關係,就連我們整個人生,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去「做」,並且去決定「你真正是誰」。關係,就是讓你認識且體驗「你真的是誰」的工具。你是誰,是在與所有其他一切的關係中,你創造自己成為什麼。
因此,你的個人關係是一個神聖的領域。它看似與他人無關(因為核心是關於你自己的創造),但又與他人甚有關係(因為有別人的參與)。這就是一種「神聖的二元性」。
書中甚至提出一個聽起來可能有點驚人的想法:讓在關係裡的每個人都只擔心「他自己」——自己在做誰、做什麼、有什麼;自己在要什麼、要求什麼、給予什麼;自己在尋求、創造和經驗什麼。聽起來是不是跟我們傳統被教導的「在關係裡要犧牲自己、只擔心別人」完全相反? 書中說,恰恰是這種「集中焦點在別人身上」——你對別人的執迷——才是造成關係失敗的原因。
關係是「機會」,不是「義務」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在關係裡,你沒有「義務」。只有「機會」。機會,而非義務,才是所有靈性的基礎。婚姻之所以神聖,並非由於其神聖的義務,而是由於其「無可比擬的機會」。
所以,永遠不要出於義務感而在關係裡做任何事。不論你做什麼,都要出於這是關係提供給你的了不起的「機會」,讓你去決定並且做「你真正是誰」。
當你在關係中遇到困難,甚至關係結束時,書中也沒有將「保持一段關係」等同於成功。它提醒你,你在地球上的工作,並不是看你能待在一個關係裡多久,而是去決定並且經驗「你真正是誰」。這並不是鼓勵短期關係,但也指出關係並沒有必須長期的要求。長期的關係當然能提供很好的機會去相互成長、表達和成就。

從自己開始:與自己的關係最重要
書中強調,你在能視別人有價值之前,首先必須視自己為有價值的。在能承認別人的神聖性之前,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為神聖的。**你的第一個關係必然是與自己的關係**。你必須先學會尊重、珍惜,並且愛你自己。如果把順序搞反了(就像許多宗教教導的那樣),在承認自己神聖之前先承認別人神聖,有一天你可能會心懷憎恨。真正的力量是存在於你內在的中心。
總結一下,書中關於關係的重點概念是:
- 關係不是為了尋找完整,而是分享你的完整。
- 關係的真正目的是,成為你決定要成為的自己。
- 在關係中,將焦點放在自己的成長與創造上。
- 關係提供的是機會,而非義務,是靈魂工作的完美工具。
- 你與自己的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和首要任務。
所以,下次當你在關係中感到困惑或挑戰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段關係正在給我什麼樣的機會,讓我去決定並展現「我真正是誰」?我在這段關係中,是在努力成為我最高的自己,還是期待對方來填補我的空缺?
希望這份編輯筆記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與神對話》中關於關係的深刻見解。這本書的訊息就像一個巨大的搖撼,鼓勵我們醒來,走向另一層次的挑戰和視野。讓我們一起從「關係」這個最貼近我們生活的部分開始,應用這些革命性的建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