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觀察讓我對「UI 的未來」開始好奇起來:
- 近期協助公司新產品的品牌視覺提案,我用 ChatGPT 生了一隻品牌吉祥物,結果花了好幾個小時在微調,卻怎麼也無法生成我心裡想像的那一隻。明明是請 AI 幫忙,反倒累死自己。
- 越來越多 Vibe coding 工具冒出來,例如:Lovable、Figma Make,設計師和 PM 是主要使用者;而 Cursor、Claude Code 則明顯更工程導向。不同族群選擇的工具和預期的「AI 主動程度」好像也不一樣。
- 社群上討論也越來越多:UI 會不會消失?企業還需要再投資介面設計嗎?以及我們關心的,UI 設計師這個角色未來還會存在嗎?
我知道 UI 正在變革,但對這一切仍感到未知,在找答案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議題一點也不新,早在 90 年代就已經有了爭論。Pattie Maes 和 Ben Shneiderman 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他們的觀點,也形塑了現代 AI 工具的介面基礎。
👾 這場辯論是什麼?

Pattie Maes 和 Ben Shneiderman
這場發生在 1997 年 CHI 大會上的辯論,劃出了人機互動設計的兩條路:
- Pattie Maes 支持介面代理(Interface Agent),相信 AI 可以主動學習、協助處理繁雜的任務,減少使用者負擔。
- Ben Shneiderman 倡導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 DM),主張使用者應該永遠掌握控制權,介面必須清楚、可預測。
這場辯論的餘波,仍持續影響著我們如何設計「以人為本」的 AI 介面。
👩🔬 Pattie Maes:科技像個聰明的夥伴
在 Pattie Maes 看來,電腦環境越來越複雜,使用者不可能什麼都親力親為。與其讓人類不斷學習系統的操作邏輯,不如讓系統學會我們的行為模式,主動幫忙處理那些瑣碎又反覆的任務。
Interface agents can act as intelligent intermediaries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complexity of modern computing environments.
介面代理可以作為使用者與現代複雜運算環境之間的智慧中間人。
Maes 在 1994 年發表的論文中,為「Interface Agent」定義了 5 大特點:
- 個人化(Personalized):了解個別使用者的習慣、偏好和興趣。
- 主動(Proactive):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興趣主動採取行動,例如,主動告知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資訊。
- 持久(Long-lived):可以長時間運行,並在使用者處理其他事情時自主運行。
- 適應性(Adaptive):會追蹤使用者興趣的變化並隨時間調整。
- 代表使用者行動(Acts on behalf):能夠根據對使用者偏好的了解,代表使用者執行任務,像是旅行社代表你預訂機票。
👨🏫 Ben Shneiderman:反對介面代理,並主張由人主導
Ben Shneiderman 是 DM 的提出者。在他的時代,多數人還在用 CLI 操作電腦,下指令才有回應。而 DM 的概念一出現,改變了以人服從機器的關係,也成為後來 GUI 設計的基礎。他之所以有「反對代理」觀點,主要是因為他長期以來倡導 DM,認為讓機器主動做決策,反而會喪失可預測性與使用者的控制感。

在 MacOS 上可以直接操作移動,將檔案拖曳到目標資料夾
Agent builders focus on their clever algorithms, but ignore usability, transparency, and comprehensibility.
代理開發者關注的是聰明的演算法,卻忽略了可用性、透明度與可理解性。
他批評當時許多研究者太著迷於技術本身,例如機器學習與推論引擎,這種設計思維容易導致以技術為中心、忽略了使用者介面設計與真實使用情境的觀察。
在他的想像中,代理人不是主角,而應該在幕後把困難的部分處理掉,讓使用者透過一個清晰的界面,保有操作權與預測性。就像一位好助理把資料整理好、放到你手上,由你來決定接下來要說什麼,而不是一直搶著發言。
🤝 這場辯論的影響
兩種觀點看似對立,但這場辯論催生了更多混合式的介面設計的想法。像是現在的 Figma、Canva、Photoshop 的 AI 功能,實際上也都留了大量讓人決定的空間。這些產品都還在試著回答「AI 要多聰明才剛好?」、「人要保留多少主導權?」的問題。
✦ 更成熟的介面思維:混合式介面

v0 是混合式介面的實例之一,讓 AI 可以透過自然語言來參與設計流程,又保留可以微調設計細節的空間。
這場辯論推動了更成熟的介面思維,介面代理不是來取代 DM 的,而是作為補充,仍會需要品質優良的介面讓人機更好地互動。
Pattie Maes 也指出,他認為介面設計真正挑戰的挑戰在於怎麼設計出正確的代理介面,這需要處理兩個關鍵問題:理解(understanding)、控制(control)。使用者需要能夠理解和信任代理的行為和限制,並且能夠在需要時控制代理。
✦ 與 AI 的合作,人依然是主角
好的設計會確保幾件事發生:
- 系統是透明的,使用者知道它在做什麼。
- 系統是可調整的,使用者能介入、修改。
- 智慧功能應該是循序漸進,不是一上來就接管一切。
這樣的設計思維,與現在許多 AI 系統採用的 Human-in-the-loop 架構不謀而合。人依然是主角,但多了一個可以信任的數位助手,在關鍵決策上擁有主導權。
🔖 收穫與學習
在閱讀這些資料時,我越來越肯定如何拿捏系統的自主性與使用者的控制權,仍會是未來的介面困境之一。
回到自己的工作經驗,我發現要靠 prompt 精準生成符合心中 100% 想像的東西比想像中難非常多。那些看似高效的自動化,有時反而需要更多來回。對專業工作者來說,Direct Manipulation 的效率與掌控感,仍是目前難以取代的。
回到一開始我心中的疑問「UI 會不會消失?」,好像更篤定地相信 UI 會蛻變、進化,但它仍不會消失。我對 UI 未來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推測和期待,找機會再好好梳理清楚 💡
📚 參考資料
- Maes, P. (1994). “Agents that Reduce Work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 Shneiderman, Ben. (1997). "Direct manipulation for comprehensible, predictable and controllable user interfaces."
感謝 Google NotebookLM 讓我在整理這些資料可以更輕鬆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