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父母討論孩子的教育費用,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雙薪家庭對於未來可能支出的焦慮幾乎成了常態。有孩子的很緊張,沒孩子的則乾脆選擇不生。
但普通的雙薪家庭年收入,真的無法負擔這些嗎?
一旦有車貸、房貸,加上日常生活開銷,問題往往不在於「收入不夠」,而是「不懂怎麼分配」,更缺乏「提早準備」的概念。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加入了射箭校隊,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對走體育路的想法越來越明確。六年級時,教練曾鄭重提醒我——體育路不好走,訓練之外,家長也得準備好荷包。比賽經費、裝備維修、營養補給,樣樣都要錢;若還希望孩子能兼顧課業,補習支出再疊加上去,教育成本便成了兩倍起跳。
那時候我和先生做了一個默契分工:他負責比賽與教育基金,我則支撐整個家庭的其他開銷。體育班的比賽有些會有補助,但仍需家長負擔部分費用。我們的策略大致運作良好,直到某一年,孩子們首次有機會參加「國手選拔」。
這是一種完全自費、以個人名義出賽的比賽。交通、住宿、伙食、裝備……一個孩子出賽,一趟下來至少五到七千元,而我們家是兩個人。那一刻我才驚覺,原有的分工模式,已經無法應對孩子們成長後的現實需求。
當我誠實地對孩子們說,這次無法同時支持兩人參賽時,姐弟倆沉默片刻後,選擇「一起放棄」。
他們說沒關係,我們實力更強一點再出發。 但我的心,是酸的。
從那時起,我重新調整理財策略,開始建立一筆「體育基金」。每月預存 1000–2000 元,只要賽事到來,就能從容應對。越接近選拔期,我便多撥一點盈餘投入。若沒有參賽需求,這筆基金也能暫時轉用,靈活調配。
隨著姊姊升上國三,我也同步啟動「大學基金」的儲備。她離大學只剩四年,而弟弟也緊隨其後。四年內,我要怎麼為兩個孩子準備好學費與生活費呢?
我查了許多做法,最後選擇每月定期定額投資穩健、收益穩定的標的,採「邊投資、邊提領」的方式,在大學四年間循環使用。在保守估算下,這筆基金足以支應孩子們的大學開銷。
我不想再看到孩子眼裡的光,因為經費不足而黯淡。
我們是再普通不過的雙薪家庭,沒有特別寬裕,但我們願意相信——時間的魔法與複利的力量,能讓我們的孩子繼續去夢想、去闖蕩。
「提早準備」,是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實在的祝福。
無論投資還是儲蓄,都是此刻就能啟動的工具。 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慌張焦慮,有些祝福,從現在就該慢慢醞釀。
用我們能承擔的方式,給孩子最深的愛與支持。
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最好的」不是昂貴的物質,
而是: 當他準備好飛翔時,有一雙穩穩支持的手。
這篇文章,寫給每一位在能力範圍內努力守護的你我。
即使現在資源有限,也能透過提早準備,溫柔地守住孩子眼裡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