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商品成本的方法在不同產業、用途、會計制度下可能略有不同,但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以下幫你整理重點與適用情境:

📌 依實際發生的進貨成本計算,每一批商品都有自己不同的成本。
- 優點:準確反映每批進貨價格差異
- 缺點:作業繁瑣,適用於低頻高值商品(如機械、金飾)
- 適用對象:貴重物品、特殊原物料
✅ 二、加權平均法(Weighted Average Cost)
📌 將期初存貨成本與本期進貨成本加總,除以總數量,算出平均單位成本。
平均單位成本 =( 期初存貨成本 + 本期進貨成本)/(期初存貨數量 + 本期進貨數量)
- 優點:計算簡便、平滑價格波動
- 缺點:無法反映價格波動趨勢
- 適用對象:大量低單價商品(如飲料、文具)
✅ 三、先進先出法(FIFO)
📌 先進貨的商品先銷售;期末存貨為最新一批的商品成本。
- 優點:成本較貼近現況,存貨較接近市價
- 缺點:在物價上升時毛利偏高、稅負增加
- 適用對象:易腐品、食物、藥品等需要先進先出的商品
✅ 四、後進先出法(LIFO)
(註:台灣與 IFRS 不允許)
📌 最近進貨的商品先銷售;期末存貨成本來自較早批次的貨。
- 優點:在通膨時較能反映真實利潤(成本高 → 毛利低 → 稅低)
- 缺點:期末存貨不具代表性
- 適用對象:僅限於允許 LIFO 的國家(如美國)
✅ 五、移動平均法(Perpetual Weighted Average)
📌 每次進貨後重新計算平均單位成本,適用於 perpetual inventory system(永續盤存)。
- 優點:更即時反映成本變動
- 缺點:系統需支援動態成本計算
- 適用對象:有倉儲系統(WMS)、ERP 的企業
✅ 六、標準成本法(Standard Costing)
📌 事先設定商品或產品的「標準單位成本」,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的差異列入差異分析。
- 優點:利於預算控制與差異分析
- 缺點:若標準設定不準確會導致誤差
- 適用對象:大量生產、重視成本控制的製造業
✅ 七、零售價法(Retail Inventory Method)
📌 根據售價與毛利率估算存貨成本,常用於期末盤點或報表估算。
- 優點:快速估算、簡便
- 缺點:不夠精準,毛利率需穩定
- 適用對象:零售業、百貨、超市等快速大量交易業種
成本計算完成後,企業會依據不同目標與市場條件,選擇適合的「定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