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走進會議室,一如往常地說了聲「早安!」,卻只換來沉默與短暂的對視。沒有人對你怎樣,但你已經開始小心翼翼地選字、壓低語調、觀察大家的臉色。
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想太多?氣氛「好像有點怪」,但又說不上來哪裡不對。
你甚至會在心裡偷偷問自己:「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但真正敏感的,不是你,而是你的身體。它比你更早知道:這裡,有什麼不對勁。
你以為你在變成熟,其實是在慢慢壓下感受
我們都曾被教導要有「職場EQ」:不情緒化、不製造麻煩。
於是,當我們開始感到不自在,第一反應不是詢問原因,而是壓住感覺,調整自己。
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抗壓性不夠、個性不夠穩重,甚至是表現不夠專業?
久而久之,甚至會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待在這裡?
但這些自我質疑的痛,從來不是大事件造成的,而是日復一日,微不足道的小事:
- 一場明明跟你業務高度相關卻沒有通知你出席的會議
- 一個表面友善卻暗藏操控的同事
- 一種你無法融入卻又說不出口的辦公室氣氛
不是你抗壓性不夠,而是你正在經歷一種慢性的人際消耗。
真正的耗損,往往不是對方說了什麼,而是你每天都在懷疑:是不是只有我感覺不對勁?
不是調整自己,而是看懂這個江湖怎麼運作
有一天你開始不再急著修正自己,而是多問了一個問題:「這裡的規則,是健康的嗎?是合理的嗎?」
你會發現,職場並不總是一個公平的環境。它可能隱含著資訊不對等、權力關係、潛規則與冷暴力。
你越能感受到這些微妙變化,代表你的感知越清晰——而不是越脆弱。
所謂成熟,不是壓下感受,而是能辨識:這份不舒服,是在提醒我什麼?
真正的成長,不是一味地迎合環境,而是更誠實地活著
我們常以為,要在職場生存下來,就要迎合當下的環境。
但那個你努力模仿的版本,真的能讓你持續長久地工作下去嗎?
你越來越清楚——真正能撐起你的,不是技巧與忍耐,而是你對自我的忠誠。
你不是來迎合場域的,你是來選擇自己要不要參與這場遊戲。
留給你的三個行動指引
你不需要一下就提出離職,甚至與現有體制對抗。只要從微小的行動開始:
1. 寫下你的身體訊號
記錄那些讓你開始小心翼翼的時刻,包含地點、事件、人物、身體反應。
2. 練習說出模糊感覺
你可以先這樣開口:「我感覺有些不確定,我想多了解一下這件事的脈絡。」
3. 問自己一個問題
「是環境在訓練我,還是我在慢慢失去自己?」
在職場上,你不需要完美才能有選擇權,也不需要堅強到沒感覺才能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