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透過文字訊息溝通,很容易引起爭議?或是經常在社群媒體中與人吵起來?一段文字po出來之後,全世界的人都能幫你超譯解讀?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根據《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人們透過文字傳達情緒的準確率不到 50%(Kruger et al., 2005)。也就是說,我們經常以為自己表達清楚了,實際上卻被對方完全誤解。
人類語言理解仰賴「語氣」與「情境」
在面對面溝通時,大腦會根據對方的聲音高低、語速快慢、表情與眼神、身體語言以及當下所處的情境來綜合推斷「這句話的真正意思」。
但文字訊息卻拿掉了這些線索,只剩下抽象的語言符號。我們的大腦必須補上缺失的部分,而這個「補」的過程非常主觀,會受到我們當下的情緒、與對方的關係、甚至過去的經驗影響。
情緒參與:你讀到的,只是你感受到的
文字本身是中性的,但人的大腦在閱讀時會加入「語氣想像」。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你看到「好啊」這兩個字,很可能自動腦補成:「好啊(對方在敷衍我)」、「好啊(對方肯定不甘願,只是在說反話)」。這是一種情緒投射(emotional projection)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語用誤讀」(pragmatic misinterpretation)。也就是說,讀者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預期,去猜測說話者的語氣與意圖。
大腦如何處理語言訊息的落差?
神經語言學研究顯示,大腦處理語言時會同時啟用語音處理區與社會認知區(如顳上溝、前額葉皮質)來整合語言與情境(Hagoort, 2013)。
但是當我們看文字時,缺少了這些社交線索,於是大腦就會根據記憶與想像去「重建」語氣。這種重建雖然能讓我們快速理解文字,但同時也提高了誤會的機率,尤其是當文字本身語意模糊的時候。
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覺得有問題?
因為我們在打字時知道自己的語氣與意圖,所以會假設對方也能「自動明白」。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透明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我們以為自己表達得很清楚,實際上對方根本無法獲得那些我們「沒打出來」的訊息。Kruger 等人(2005)發現,發訊者對自己訊息被理解的正確率評估遠高於實際的理解率,這解釋了為什麼誤會常在訊息雙方中間產生。
怎麼降低文字誤解風險?
- 表達要完整、具體:避免單句短語(如「好」、「嗯」、「再說」)作為回覆
- 補充語氣線索:適當使用表情符號、標點或語助詞(例如「好啊~」 vs.「好啊……」),協助對方釐清語氣
- 重要的話題盡量面對面講清楚(見面三分情不是沒有道理的!
別讓酸民破壞了你的心情
所以下次如果在網路上遇到來吵架的酸民,不妨釋懷一點,畢竟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都與當下的情緒以及擁有的知識背景息息相關。或許對方的知識水準和你不在一條線上,又或者今天剛好是他人生中很糟的一天。
參考文獻
- Kruger, J., Epley, N., Parker, J., & Ng, Z.-W. (2005). Egocentrism over e-mail: Can we communicate as well as we thin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6), 925–936.
- Hagoort, P. (2013). MUC (Memory, Unification, Control) and beyon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