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電動車成棄子?特斯拉陷空前低潮,馬斯克押注自駕計程車與機器人求翻身
關鍵字: 特斯拉、馬斯克、自駕計程車、人形機器人、電動車、銷量下滑、Cybercab、Cybertruck、碳排放額度
摘要:
特斯拉正面臨銷售低潮,2025年第二季全球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下滑13.5%,連續兩季交車量低於40萬輛,創2022年來最差表現。競爭對手如比亞迪和通用汽車推出高科技車款搶占市場,美國國會擬取消電動車稅負抵免進一步加劇壓力。儘管電動車佔特斯拉營收75%,馬斯克卻將未來押注於自駕計程車「Cybercab」和人形機器人「Optimus」,凍結平價車型Model 2開發,專注無方向盤的自動駕駛技術。馬斯克預測2026年底美國將有數十萬輛全自駕特斯拉車,並推廣Robotaxi服務。然而,分析師指出特斯拉核心汽車業務估值遠低於當前股價,且馬斯克的政治爭議和公司高層頻繁異動影響品牌形象,市場對其未來藍圖能否扭轉頹勢持懷疑態度。2. OpenAI 團隊親授,ChatGPT 私房應用技巧大公開
關鍵字: ChatGPT、OpenAI、語音功能、深度研究、生活應用、效率提升、Sam Altman
摘要:
OpenAI 員工在最新 podcast 分享 ChatGPT 的實用技巧。負責人 Nick Turley 推崇語音功能,幫助通勤時整理思緒並生成待辦清單;首席研究長 Mark Chen 利用 ChatGPT 進行深度研究,提升與新朋友的交流效率;主持人 Andrew Mayne 分享用 ChatGPT 分析餐廳菜單以控制飲食,但提醒需注意 AI 建議的準確性。CEO Sam Altman 則用 ChatGPT 輔助處理信件、總結文件及研究育兒知識,強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支持作用。這些技巧展現 ChatGPT 如何提升工作與生活效率,儘管部分功能如語音模式尚未完全普及。
3. 新版 Model Y 也救不了火,特斯拉 Q2 銷量再度下跌
關鍵字: 特斯拉、Model Y、銷量下滑、Cybertruck、Model S/X、比亞迪、馬斯克、品牌形象
摘要:
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交車38.4萬輛,連續兩季低於40萬輛,創2022年來最差紀錄,Model Y改版未能扭轉頹勢。高端車型Model S/X與Cybertruck合計銷量僅1萬輛,較去年同期腰斬,顯示Cybertruck擠壓其他高階車款市場。Model 3/Y價格上漲,而比亞迪以低價和高性價比搶占市場。馬斯克政治爭議及高層離職加劇挑戰,銷售總監 Omead Afshar 離職後,馬斯克親自監督美歐銷售。特斯拉面臨品牌形象與性價比競爭壓力,自動駕駛技術尚未實現突破,短期內難以扭轉銷售困境。
4.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螞蟻,造就族群強大適應力
關鍵字: 螞蟻、超個體、社會結構、適應輻射、化學語言、基因分析、演化
摘要:
丹麥、德國、中國研究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研究,揭示螞蟻強大適應力源於「超個體」社會結構。約1.5億年前,螞蟻從獨居演化為高度分工的社會性昆蟲,工蟻放棄繁殖力,專注勞動與保護巢穴。研究分析163種螞蟻基因,發現氣味偵測基因增加,強化以化學語言溝通的機制,實現高效集體行動。螞蟻的適應輻射使其在多變環境中迅速擴散,如軍蟻的掠食策略、切葉蟻的真菌養殖及與其他物種的共生關係,展現高度適應力,成為自然界合作的典範。
5. 大摩:人民幣未來一年表現料遜於其他亞洲貨幣
關鍵字: 人民幣、通縮壓力、摩根士丹利、貨幣政策、美元、關稅、中國經濟
摘要:
摩根士丹利報告預測,受中國通縮壓力和寬鬆貨幣政策影響,人民幣未來一年表現將落後其他亞洲貨幣,預計兌美元僅升值0.9%,而其他亞洲貨幣平均升值3.5%。關稅不確定性抑制資本支出與貿易,中國決策者傾向維持人民幣相對疲軟以支持出口。報告將中國與1980年代日本相比,但認為人民幣不會大幅升值,因升值可能加劇通縮壓力並削弱企業利潤。摩根士丹利強調,人民幣走勢受宏觀基本面與政策限制,短期內難有顯著升值。
6. 大腦充電?研究發現溫和刺激可改善數學表現
關鍵字: 電刺激、數學表現、大腦、經顱隨機訊號、神經元、認知差距
摘要:
英國莎麗大學研究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顯示溫和電刺激可提升數學表現。研究以72名牛津大學學生為對象,發現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與後頂葉皮質連結性強者數學表現較佳。透過經顱隨機訊號電刺激,成績較差者表現提升25%-29%,因刺激增強神經元興奮性並與GABA互動,改善神經連接。研究強調此技術可縮小認知差距,支援學習困難者,但警告勿在家嘗試。未來應用可能促進教育公平,改善學習體驗。
7. 川崎重工攜鴻海研發人形機器人、26 年度台灣開賣
關鍵字: 川崎重工、鴻海、人形機器人、Nyokkey、醫療應用、台灣市場
摘要:
日本川崎重工業與台灣鴻海合作研發人形機器人,首款產品以「Nyokkey」為基礎,搭載雙臂與感測器,可在醫院執行病房導引與檢體運送等任務。產品預計2026年在台灣開賣,目標2027年賣出200台。雙方結合川崎的機器人技術與鴻海的製造能力,計劃拓展醫療以外的應用。鴻海將機器人視為次世代成長領域,並與輝達合作,顯示其在AI與機器人市場的積極布局。
8. 輝達一度成史上市值最高企業 超越加墨股市總合
關鍵字: 輝達、蘋果、市值、AI、半導體、台積電、Coherent
摘要:
輝達股價持續飆升,市值一度達3.92兆美元,超越蘋果2024年12月創下的3.915兆美元紀錄,成為全球史上最具價值企業。輝達3日收盤市值3.89兆美元,領先微軟與蘋果。其供應商Coherent與台積電ADR也創收盤新高。輝達市值四年增長近八倍,超過加拿大與墨西哥股市總和,反映AI與半導體需求推動的強勁成長,鞏固其在科技市場的領導地位。
9. 大而美法案過關,川普稱將如火箭飛船般推升經濟
關鍵字: 川普、稅收法案、美國經濟、俄烏戰爭、普丁
摘要: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國會通過重大稅收與支出法案,稱其將如「火箭飛船」推升經濟,形容為同類型最大法案。同日,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討論終結俄烏戰爭但無進展,顯示雙方立場僵持。川普對普丁表達失望,拒絕其調解以色列-伊朗衝突的提議,強調應專注俄烏問題。克里姆林宮重申俄羅斯將堅持目標,拒絕放棄對烏克蘭的立場。法案與外交動態凸顯川普政策對經濟與地緣政治的影響。
10. 寧讓台積電兩三年內獨大,為何陳立武決定放棄 Intel 18A、轉攻 14A?
關鍵字: 英特爾、18A、14A、台積電、晶圓代工、陳立武、市場需求
摘要: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考慮停止推廣18A製程,轉而聚焦2027年風險試產、2028年量產的14A製程,以爭取蘋果、輝達等大客戶。18A需求有限,僅亞馬遜、微軟與美國國防部確認採用,博通與輝達尚未承諾量產。放棄18A可節省設備折舊與工程資源成本,但可能讓台積電在未來兩三年主導先進製程市場。英特爾內部將於秋季討論此策略,18A仍將用於自家產品與少量客戶訂單,顯示其晶圓代工業務的挑戰與轉型。
11. 經營高層遭 Meta 挖角,Ilya Sutskever 親掌新創公司 SSI
關鍵字: 蘇茨克維、SSI、Meta、AI、超級智慧、OpenAI
摘要:
OpenAI 共同創辦人蘇茨克維正式擔任其創辦的 AI 新創公司 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執行長,原共同創辦人 Daniel Gross 被 Meta 挖角,加入 Meta 超級智慧實驗室。蘇茨克維拒絕 Meta 收購 SSI,強調將獨立發展安全的超級智慧,擁有充足運算資源與明確方向。SSI 估值達320億美元,顯示市場對其潛力的看好。此人事變動與 Meta 的積極擴張反映 AI 領域的人才與技術競爭加劇。
12. 經濟學家警告:AI 可能導致技能貶值,未來如同〈瘋狂麥斯〉世界
關鍵字: AI、技能貶值、勞動市場、Mad Max、自動化、David Autor
摘要: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警告,AI 快速自動化可能導致技能價值崩潰,創造類似《瘋狂麥斯》的勞動市場,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少數人,工人競爭低薪工作。AI 不一定取代工作,但會貶值如打字員、司機等技能,迫使勞工轉向低薪服務業。Salesforce 研究顯示,23%勞工將因 AI 重新部署,企業重視適應力與 AI 協作能力。Autor 呼籲將 AI 應用於醫療與教育等領域,以減緩不平等並支持勞工,強調未來需有意識的設計而非被動預測。
未來科技趨勢
- 自動駕駛與機器人技術的轉型:特斯拉與川崎重工-鴻海合作顯示,汽車與醫療產業正加速向自動駕駛與人形機器人轉型。馬斯克押注自駕計程車與 Optimus 機器人,試圖跳脫傳統汽車市場的價格與品牌競爭,而鴻海與川崎的醫療機器人則開拓新應用場景,顯示機器人技術將從工業延伸至服務與醫療領域。
- AI 應用滲透日常生活與工作:OpenAI 的 ChatGPT 技巧與 SSI 的超級智慧計畫凸顯 AI 正從研究走向實用,滲透通勤、育兒、餐飲等生活場景,同時改變工作效率與角色需求。企業對 AI 協作能力的重視,預示未來勞動市場將更重視適應力與創造力。
- 半導體與 AI 晶片市場競爭加劇:輝達市值超越蘋果,英特爾調整 18A/14A 策略,顯示半導體與 AI 晶片市場的激烈競爭。台積電短期內可能主導先進製程,而輝達的成長反映 AI 硬體需求的爆炸性增長,未來晶片技術將決定科技企業的市場地位。
- 技能價值重塑與社會不平等挑戰:Autor 的警告揭示 AI 自動化可能加劇技能貶值與財富集中,醫療與教育成為 AI 應用的重點領域。如何設計 AI 以支持而非取代勞工,將是未來科技政策與企業策略的核心挑戰。
- 地緣政治與經濟政策影響科技發展:川普的稅收法案與俄烏戰爭談判、人民幣匯率政策等顯示,地緣政治與宏觀經濟環境對科技企業的全球布局與市場競爭有深遠影響。關稅、貨幣政策與貿易爭端將持續塑造科技供應鏈與市場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