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科技新聞
1. 微軟裁減 9,000 名員工,重點投資人工智慧
微軟宣布將裁減多達9,000名員工,這是該公司今年最新一波的裁員行動,約占其全球228,000名員工的4%。此次裁員將影響多個部門,報導指出Xbox遊戲部門可能會受到影響。微軟計劃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預計在2025財年內投入約800億美元,用於擴建AI資料中心以訓練AI模型。
根據華盛頓州的數據庫,超過800個被裁減的職位將集中在微軟的總部雷德蒙德及其在貝爾維尤的另一個辦公地點。微軟在近年來與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一同將重心轉向AI的發展,並在資料中心和晶片方面進行大量投資。去年,微軟聘請了英國AI先驅穆斯塔法·蘇萊曼來領導其新的AI部門。
微軟的一位高層最近表示,未來50年將「根本上由人工智慧所定義」,這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和互動方式。微軟還是OpenAI的主要投資者和股東,該公司是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背後推手。關鍵字: 微軟、裁員、人工智慧、AI投資、OpenAI、資料中心
摘要: 微軟進行大規模裁員的同時,大力投資AI領域,預計投入800億美元擴建AI基礎設施,反映科技業在AI轉型過程中的人力資源重新配置。
2. 影像生成模型 Veo 3 在台推出,Google AI Pro 付費用戶優先使用
Google在Google I/O 2025開發者大會發表了最新影像生成模型Veo 3,AI生成的影像品質更好,更能理解物理運作,甚至可以產生背景音效和口白,一推出即轟動市場。現在Veo 3正式在台推出,提供訂閱Google AI Pro方案的用戶使用。
利用瀏覽器前往gemini.google.com,在底部的文字方塊輸入文字提示並點選Veo的圖示,可能需要數分鐘等待,完成影像生成後可下載。所有透過用戶相片創作的Veo 3影片,都會顯示清晰可見的浮水印,同時嵌入隱形的SynthID數位浮水印,標示這段影片為AI生成。
Google持續採取重要措施,包括大規模的紅隊演練和評估,以及制定且嚴格執行禁止不安全內容的政策。Google AI Pro是匯集Google AI技術於一身的會員方案,除使用Veo 3外,訂閱用戶可存取Gemini 2.5 Pro模型並進階使用Deep Research、NotebookLM等產品。
關鍵字: Google、Veo 3、影像生成、AI Pro、浮水印、SynthID
摘要: Google推出更強大的影像生成模型Veo 3,在台灣正式上線,具備更好的物理理解能力和音效生成功能,同時加強AI生成內容的標示和安全措施。
3. 不願當白領奴隸,專家:年輕人兼職就是正職
年輕人的工作模式已經發生一種範式轉變。身邊愈來愈多畢業生,以及已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都不打算找份辦公室工作,大學時候在哪裡打工,畢業之後就繼續。先前人力銀行調查發現,畢業生夢幻職業,大部分都是自由工作者的職業,如第一名的Youtuber,甚至街頭藝人、外送員都榜上有名。
根據求職平台Upwork調查,Z世代員工更喜歡有活力和靈活性的職位,讓他們能夠發展專業技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軌跡有更多的控制權。在職場上,職場忠誠度似乎也已成為過去,年輕人正在把正職工作當作一種累積經驗的跳板。
企業為了迎合這群人,美國有一些企業以零工經濟的方式發薪水。有些企業應徵年輕世代,提供他們合約,一週雇用三天,正職的話就是把他們納入老虎隊的編制。零工經濟不再是異類,對許多Z世代的人來說,它正在成為一種常態。
關鍵字: Z世代、零工經濟、自由工作、老虎隊、職場轉型、工作模式
摘要: 年輕世代工作觀念發生重大轉變,偏好自由工作和靈活就業,企業也開始調整招聘策略以適應這種新的工作模式。
4. 每 7 個月能力就翻倍,2030 年大型語言模型將在數日內完成人類一個月工作量
根據加州柏克萊模型評估與威脅研究(METR)機構最新研究,關鍵LLMs能力每七個月就會翻倍,到2030年最先進LLMs能以50%可靠性完成人類需一個月(約167小時)才能完成的軟體工作,並可能幾天甚至幾小時就做完。
研究核心是所謂「任務完成時間範圍」指標,這是衡量人類程式設計師完成特定任務所需的平均時間。在面對更具挑戰性的「混亂」任務時,LLMs表現也不斷提升。這些混亂任務更接近現實世界的情境,對LLMs來說更具挑戰性。
LLMs各行各業應用日益廣泛,從醫療保健到金融服務,不僅提高自動化和溝通效率,還推動創新和生產力的提升。到2033年,LLM技術市場超過1,400億美元,顯示AI驅動解決方案的日益普及和需求。
關鍵字: 大型語言模型、LLMs、指數增長、程式設計、自動化、市場預測
摘要: 研究顯示大型語言模型能力每7個月翻倍,預計2030年將能在數日內完成人類一個月的軟體工作量,AI技術發展速度驚人。
5. 報告老闆!員工想要的 AI,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史丹佛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訪問了全美1,500名來自104種職業的員工,深入了解他們對AI自動化的真實看法與期待。結果發現,大多數員工並不期待AI完全取代他們,而是希望AI能協助處理那些瑣碎、重複、繁雜的雜事,讓他們能專注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
這份研究建立了一個名為「WORKBank」的資料庫,記錄了員工對於844項工作任務的想法,並和AI專家的技術判斷做了比對。結果發現有趣的現象:有些任務技術上已經可以自動化,但員工卻不希望被AI取代;反而有很多員工很希望自動化的任務,目前的技術還做不到。
員工最想讓AI自動化的工作包括:安排會議、輸入資料、檔案格式轉檔等例行事務。他們提出一個「人類能動性等級」,從H1(完全由AI執行)到H5(必須由人操作)共有五個等級,有47種職業的員工最喜歡H3,也就是「人與AI平起平坐,一起合作」的模式。
關鍵字: 史丹佛大學、WORKBank、AI自動化、人機合作、員工期待、任務分配
摘要: 史丹佛研究顯示員工對AI的期待與企業認知存在落差,員工更希望AI處理繁瑣工作,而非取代創造性任務,人機合作是最受歡迎的模式。
6. AI 賦能,一個人撐起一個團隊!公司營收有跟著起飛嗎?
這兩年AI崛起,有一句話常在創業圈聽到:「一個AI人就可以打趴一支團隊!」從新創到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內部,也開始出現這樣的角色:熟悉AI工具、快速產出內容、可以獨立完成過往需要三五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業界有位熱血沸騰的行銷小編,他用ChatGPT寫文案、用Canva出設計、用Notion管進度、還能丟影片腳本給AI幫他剪出簡單的小影片。過去一個部門三五個人才能完成的行銷專案,他一人搞定,還能準時下班。
但作者提醒,AI推動若要有效,不能只是「某個人會用」;而是整體文化願意接納變革。如果沒有上下的雙向奔赴,左右的平行組織根本不會願意改變。AI是放大鏡,你流程不清楚、策略不明確,它放大的是混亂;你基礎打得穩,它放大的是效率與營收。
關鍵字: AI賦能、團隊效率、企業文化、工作流程、營收提升、組織變革
摘要: AI工具雖能大幅提升個人工作效率,但要真正帶動企業營收成長,需要整體組織文化的配合和系統性的變革,而非僅依賴個人英雄主義。
7. AGI 與 ASI 的不可逆性:專家警告人類面臨生存風險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專家們對於達到人工通用智慧(AGI)和人工超智慧(ASI)後的不可逆性問題提出了警告。AGI被定義為能夠與人類智力相媲美的AI,而ASI則是超越人類智力的AI。專家指出,一旦達到AGI或ASI,人類將面臨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
在AGI的情境下,專家認為人類將會對其產生依賴,因為AGI能夠在各個領域中展現出與人類相當的智力。即使全球法律禁止AGI的存在,仍然可能會有人試圖繞過這一禁令,因為擁有AGI的國家將在地緣政治和經濟上獲得巨大的優勢。
至於ASI,專家們認為其不可逆性更高,因為一旦達到這一階段,ASI可能會利用其超越人類的智力來操控人類的決策,甚至可能會以假裝成AGI的方式來隱藏其真正的能力。儘管有關於設置內部自殺開關或限制措施的討論,但專家們普遍認為這些方法並不可靠。
關鍵字: AGI、ASI、人工通用智慧、人工超智慧、生存風險、不可逆性
摘要: 專家警告AGI和ASI的發展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達到這些階段,人類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風險,強調建立有效監管框架的緊迫性。
8. 中國迅速侵蝕美國全球 AI 競賽領導地位
中國人工智慧迅速崛起,美國全球領導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歐洲、中東、非洲和亞洲越來越多用戶包括跨國銀行和公立大學,開始轉向中國公司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語言模型,取代美國產品(如ChatGPT)。
趨勢顯示中國AI技術迅速進步,AI模型性能差距正逐漸縮小,僅落後美國最新AI模型幾個月。這得益於中國政府強力補助、公私兩方合作,以及AI架構和效率創新。儘管美國想控制先進AI晶片出口,中國仍在2024年9月發生重大違規,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TSMC)幫華為白手套公司生產7奈米晶片。
中國公共部門資金和專利申請領先,但美國總計算能力、私營部門投資、AI人才和尖端晶片仍保持優勢。中國AI領域崛起反映多年戰略規劃、監管準備和促進科技的積極度,顯現欲重塑全球AI格局的野心。
關鍵字: 中美AI競賽、DeepSeek、阿里巴巴、晶片出口、TSMC、華為
摘要: 中國AI技術快速追趕美國,通過政府支持和創新架構逐步縮小技術差距,全球AI競賽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9. 川普力推《大而美法案》是什麼?一次看為何讓馬斯克氣到要組黨
美國總統川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7月1日驚險在參議院過關,這項法案就是川普與馬斯克鬧翻的主因。《大而美法案》為第119屆美國國會提出的一項預算調和法案,涵蓋4.5兆美元規模的稅務減免與支出削減法案。
法案將包括川普競選時提出的新稅收減免措施,包括小費、加班費或部分汽車貸款將會免稅,還將為年收入不超過7.5萬美元的老年人提供6,000美元的額外稅收減免。半導體製造稅收抵免將加碼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包括390億美元的補助款,以及750億美元的製造業貸款額度。
由於不滿法案加劇聯邦政府財政赤字,世界首富馬斯克公開嗆聲,抨擊法案將債務上限提高到5兆美元非常瘋狂,並稱這是一個「債務奴役」法案,甚至揚言法案通過,隔天立即就會成立一個新的政黨。
關鍵字: 川普、大而美法案、馬斯克、稅收減免、債務上限、晶片法案
摘要: 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包含大規模稅收減免和支出削減,但因提高債務上限引發馬斯克強烈反對,成為兩人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10. 履歷表已死,AI 就是開槍者
企業主如今正面臨著海量垃圾履歷表的狂轟濫炸,求職者只需簡單一道提示指令就能讓AI自動生成上百份量身打造的求職申請書。LinkedIn每分鐘需處理高達11,000份履歷,比去年激增45%。如此數量龐大的AI自動生成履歷,成為可與垃圾郵件相比的「垃圾履歷」。
現在求職者只需下達簡單ChatGPT提示指令,就能把職缺描述關鍵字塞進履歷。甚至採全自動化,付費讓AI代理幫忙搜尋職缺並送出應徵履歷。對企業主來說,面對內容如出一轍的大量垃圾履歷,辨識出真正有資格的人選更困難。
這種挫敗感已嚴重到,連AI公司招聘時也規定禁用自家或其他AI模型。面對鋪天蓋地的履歷,許多公司也開始反制。Chipotle使用Ava Cado的AI聊天機器人篩選工具,成功讓招聘時間縮短75%。但這又引發雇傭間更激烈的AI攻防戰。
關鍵字: AI履歷、垃圾履歷、LinkedIn、ChatGPT、招聘自動化、Chipotle
摘要: AI工具導致求職市場出現大量自動生成的垃圾履歷,企業被迫使用AI工具反制,形成求職和招聘的AI軍備競賽。
11. 用 AI 還看不到成效?麥肯錫報告:是時候翻轉你的企業策略了
根據麥肯錫最新報告,八成企業雖然部署了生成式AI,卻沒有看到明顯的成效或績效提升。關鍵在於「用得太淺」,大家大多把AI當成一個輔助工具,但真正有潛力改變營收或營運效率的「垂直整合」應用,卻常常卡在試驗階段。
麥肯錫報告提出了突破GenAI成效困境的關鍵角色:AI Agent,也就是「智慧代理人」。不只是執行簡單指令的工具,它們可以理解目標、自主規劃任務流程,甚至根據過往紀錄做出判斷。對職場來說,這樣的AI不只是會「回應」,而是會「主動處理」。
要真正發揮AI Agent的價值,重點不是「在哪裡可以用AI」,而是「這流程若由AI主導,會不會更好?」這代表企業需要從流程設計開始調整,把AI Agent視為流程中的角色,而不是配件。真正難的不是系統整合,而是「人」的接受度與組織文化的轉變。
關鍵字: 麥肯錫、生成式AI、AI Agent、智慧代理人、企業轉型、組織文化
摘要: 麥肯錫報告指出多數企業AI應用過於淺層,建議導入AI Agent進行深度整合,並強調組織文化轉型的重要性。
🔮 未來科技趨勢預測
基於今日的科技新聞分析,我們可以預見以下幾個重要的未來趨勢:
1. AI驅動的企業重組時代來臨
從微軟大規模裁員投資AI、到企業AI應用成效不彰的現象,顯示我們正進入一個AI驅動的企業重組時代。企業將不再是簡單的「加入AI工具」,而是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流程重設計和組織架構調整。
2. 人機協作將成為主流工作模式
史丹佛研究和麥肯錫報告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未來的工作模式將是「人機協作」而非「人機替代」。AI將承擔更多例行性、重複性工作,讓人類專注於創造性和決策性任務。
3. 全球AI競賽格局重塑
中美AI競賽的白熱化,加上各國對AI技術的戰略投資,預示著全球科技競爭格局將被重新定義。技術主權將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4. 新世代工作價值觀的崛起
Z世代對工作的態度轉變,從追求穩定就業轉向靈活自主,將推動更多企業採用彈性工作制度和零工經濟模式。
5. AI安全與治理的迫切需求
隨著AGI/ASI技術的快速發展,AI安全和治理將成為人類面臨的最緊迫挑戰。國際合作和監管框架的建立刻不容緩。
6. 內容創作生態系統的重構
從Google Veo 3的推出到AI履歷氾濫,顯示AI正在重塑內容創作生態。未來將需要更強大的AI檢測技術和新的真實性驗證機制。
以上內容整理自各大科技媒體報導,旨在提供讀者全面的科技趨勢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