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每天滑的手機、聽的耳機、看的螢幕、坐的電動車,其實早就捲入了這場資源大戰。這些元素沒有香味,不會發亮,名字也不好記,但它們的命運,和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它們可能來自中國內蒙古、剛果礦場、澳洲沙地,也可能就藏在你抽屜裡那支退役的舊手機裡。
|一切從一個不起眼的元素說起。
釹(Neodymium,Nd),原子序號60,銀白色金屬。看起來平凡,卻能讓你的耳機振膜震動、讓風車旋轉、讓電動車奔馳,甚至讓導彈精準飛行。我第一次聽到它的名字,不是在課本裡,而是在一則冷門新聞裡——「中國疑似暫停對日本稀土出口。」〔註1〕那是2010年,當我還以為手機升級是理所當然的時候。當年,中日因釣魚台撞船事件陷入對峙。中國並未正面宣布報復,但出口稀土給日本的貿易管線,卻像有人突然拔掉了電源。據《日本經濟新聞》記載,幾間東京的磁性材料廠緊急通知客戶:「我們的供應鏈可能撐不到下個月。」Sony 和 Panasonic 的高層悄悄召開會議,Toyota 暫緩電動車馬達線路開發,電子廠的庫存量被當作戰略物資緊急調度。誰也沒想到,小小一種元素,就讓整個科技島國喘不過氣。我查了資料,中國當時佔據全球稀土供應量的超過97%。這不是貿易手段,而是資源外交的現代戰爭。
|「稀土威脅」首次成為戰略級外交工具
時間快轉到2019年,美中貿易戰白熱化,如同厚重烏雲壓頂,雙方關稅互打、科技互封、言詞對決。當美國封鎖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中企後,中國官媒釋出一則意味深長的社論——「別忘了我們擁有你最需要的元素。」〔註2〕
不是晶片,不是油,而是稀土。
雖然最終中國並未實際限制出口,但那一週的美國科技股如同受驚的鳥群一樣紛飛。未出鞘的劍,依然能讓人驚慌失措。這讓我開始明白,資源從來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而是「誰能掌握它扣動心弦的節拍」。
|非洲稀土:誰的「好朋友」比較有誠意?
想像一場選秀會場 ——
中國說:「我幫你鋪馬路、蓋醫院,給我一點稀土就好。」
歐盟說:「我幫你做永續環保提煉,讓你站上ESG舞台!」
美國說:「我派顧問團幫你簽條約!」
非洲的礦區成了大國爭相獻殷勤的熱點。這場選秀,誰能拿到稀土開採權,就決定誰能在未來科技供應鏈中「不被掐喉」。
一則來自《Reuters》的報導:「中國企業正在剛果蓋水壩,但同時也在挖走未來的科技主權。」[1]
在非洲幾個礦區,如剛果、馬拉威與納米比亞,中國企業與當地政府簽下長達25年的開採協議,提供基礎建設換取稀土挖掘權。畫面看起來是「雙贏合作」,但有批評者說那是「工程包裹下的資源控制」。歐美反應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派遣綠能顧問,開發永續採礦技術,甚至設立「非洲稀土倫理評鑑機制」。但,從採礦權分布來看,大國們的「永續競標」,也許只是另一次權力博弈的粉飾。[2]
|城市礦戰:最乾淨的資源反擊戰
這場戰爭沒有坦克,沒有飛彈,只有……
一支舊手機
一座實驗室
一瓶綠色溶劑
這是歐洲、日本、台灣正在發起的「城市採礦(Urban Mining)〔註3〕反擊戰」(臺灣稀土的危機與轉機):城市採礦啟動永續經濟:我們不挖地球了,我們改從舊筆電、LED燈、耳機裡把稀土「榨」出來!像是東京奧運的獎牌,就是從舊手機煉成的,回收自數百萬支日本民眾捐出的電子產品。再說回台灣,2024年的《科技報導週刊》提到,工研院正開發一種「無毒稀土萃取液」,可以從舊手機和螢光燈中回收釹、鐠、鈰等稀土,效率甚至比天然礦還高。從 控制自然礦脈 到 控制回收與循環技術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科技回收與材料主權之戰。
|一場沒有開槍的戰爭,卻改變了未來的分配權
五個城市裡的無聲戰場:
1. 中國內蒙古:礦坑與沙塵暴並存的開採基地
2. 日本橫濱:被迫研發高成本替代品的技術實驗室
3. 美國加州:冷清多年又重啟的 Mountain Pass 礦場
4. 剛果金夏沙:拿著政府合約的中國工程隊
5. 台灣新竹:用回收技術打地球友善牌的創新者
這些地方沒有坦克,沒有飛彈,也沒有新聞熱度,但它們的每一條產線、每一次材料提煉,都是未來科技版圖的鉤織點。當你下一次拿著耳機聽音樂時,會不會想起這場你從未參與,卻早已置身其中的「稀土戰爭」?丟掉的舊設備,有可能成為某個國家明日戰爭的起點?買下一代裝置的那一瞬間,是不是也能多問一句:這背後是剝削還是創造?未來,我們終將得面對一個不那麼閃亮、但更真實的高科技世界——它不只靠創新,更靠選擇。
〔註1〕2010年,釣魚台撞船事件後中國對日本稀土出口進行限制。起因,一艘中國漁船在釣魚台附近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發生衝撞,船長被日方扣押。中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稀土(雖然未官方宣布,但事實上全面卡關)。日本多家高科技與汽車產業短期停產(Sony、Toyota、Hitachi 等皆受波及)。加速多元化進口來源,轉向澳洲、越南,並投資稀土回收與新材料替代技術。引爆全球對「中國壟斷稀土」的警覺,西方國家開始尋求供應鏈替代方案。
〔註2〕2019–2020年 美中貿易戰中的稀土牌,影響美國科技股震盪。五角大廈與美國內政部加速重啟稀土開採計畫(如加州 Mountain Pass 礦)。美國與澳洲簽署合作協議,推動稀土加工與供應鏈重建。
〔註3〕歐美與日本因應中國稀土壟斷,推動「城市採礦」(Urban Mining)與「綠色供應鏈」。歐盟成立歐洲原物料聯盟(ERMA)。日本企業與學研機構大量投入電子廢棄物回收萃取技術(例如:利用細菌處理法回收釕、鈀、稀土)。美國國防部投資稀土分離技術,建立國內供應鏈
參考資料:
[1]《Reuters》的報導:剛果因加3號大壩的中國和西班牙開發商未能就下一步行動達成一致--信函。By Hereward Holland, October 28, 201911:46 PM GMT+8Updated October 28, 2019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business/energy/chinese-spanish-developers-of-congos-inga-3-dam-unable-to-agree-way-forward-l-idUSL8N27D2G1/?utm_source=chatgpt.com
[2]《Le Monde》的報導:中國禁止向美國出售某些稀有金屬。By Harold Thibault (Beijing (China) correspondent)Published on December 4, 2024, at 4:19 pm (Paris) https://www.lemonde.fr/en/economy/article/2024/12/04/china-bans-the-sale-of-certain-rare-metals-to-the-us_6735174_19.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 無論是合作提案、內容建議或單純聊天都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