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就獻給意外得知麥肯錫 AI 趨勢的報告的我(免費!而且每季更新),2025/06的報告內容非常紮實,非常推薦此文分享我的讀後心得、對 AI 的看法以及趨勢。下文經由 AI 協助潤飾、修正與擴充。
現況:生成式 AI 的「生產力悖論」
當前,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已在企業中廣泛落地,以 Microsoft Copilot 等工具為代表。它們擅長協助員工處理報告撰寫、內容總結等輔助性任務,確實降低了部分日常工作的繁瑣度。
然而,這種模式的效益多半停留在「任務優化」,而非「流程革命」。這些工具難以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轉化為顯著的生產力躍升,也未能幫助企業實現跨越式的成長。這形成了一種「生產力悖論」:我們看到了技術的潛力,卻未看到宏觀的成果。
下一步:實現真正的自動化的 AI agent
為了解決這個瓶頸,焦點便轉向 AI Agent。它不再只是被動回應指令的工具,而是一個能自主理解目標、進行規劃、推理並執行複雜任務的系統,是實現端到端(End-to-En)自動化的關鍵。
優點:
- 徹底自動化: AI agent 能串連多個系統與工具(API、資料庫),自動執行橫跨不同部門的完整業務流程,而不僅是單一任務。
- 指數級效率提升: 透過自動化,能將過去需要數天甚至數週的人工流程縮短至幾分鐘,如文章案例中能將手動工作量減少 90%,或將開發時間縮短 30%。
- 釋放人力資本: 將員工從重複、繁瑣的執行工作中解放,讓他們能專注於策略規劃、創新思考、客戶關係等更具價值與創造力的任務上。
- 提升成果品質: 在行銷等領域,AI 代理人能基於數據進行更精準的個人化操作,將活動轉換率提升 10% 到 15%。
以上數據擷取自報告中的企業案例,請參考報告Ch2
挑戰與缺點:
- 技術整合複雜: 導入 AI agent 需要與企業現有的複雜系統(ERP、CRM 等)進行深度整合,技術門檻與初期建置成本都相當高。
- 可靠性與風險: 由於代理人擁有自主執行權,一旦出現錯誤(如常見的「幻覺」),可能導致嚴重的業務或安全問題。因此,需要極其穩固的監控與治理機制。
- 安全性考量: 賦予 AI 系統操作內部軟體與數據的權限,對企業的資訊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機密資料外洩的風險。
未來展望:
我認為,代理式 AI 工作流程(Agentic AI Workflow) 勢必會成為企業的核心方向,其背後有兩大驅動力:
- 成本效益: 在內部,它能顯著降低處理繁瑣日常事務所耗費的人力成本與營運費用。
- 策略價值: 在外部,它能加快企業反應速度與創新週期,建立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
AI 代理人正在創造一個「策略分歧點」(Strategic Divergence)。它給了後進者一個絕佳的機會,能藉此重新定義競爭力,實現跨越式超車;反之,若現今的市場領導者選擇忽視或應對失當,則可能加速其衰退。
企業領導者必須重新思考 AI 轉型的方法——不能再滿足於零散的試點計畫,而應將其視為專注、且 端到端(End-to-End) 的流程再造。這意味著需要重新想像工作流程、重新分配人與機器的任務,甚至像 Moderna 將人資與 IT 部門領導層合併一樣,從組織結構層面進行重塑,以迎接新的營運模式。
讀後投資啟示:
- 總經風向: 短期內,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如潛在的貿易政策、高利率環境)或許會使部分企業對 IT 支出採取觀望態度,但這項技術將帶給企業的顛覆性潛力已不容忽視。
- CEO 的決策方向: AI 代理人並非只是漸進式的改良,它正是下一代企業營運模式的基石。現在採取行動的 CEO,不僅將獲得績效優勢,更能重新定義企業思考、決策與執行的方式。
- IT 服務商的展望: 並非所有企業都有資源或能力建構(擁有)強大的內部 IT 團隊。因此,能夠協助客戶導入 AI、進行流程再造(Workflow Redesign)的顧問與系統整合公司,將迎來巨大的成長機會。
我個人正積極尋找具備這類能力的潛力企業,若您對此議題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私訊,期待能一起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