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一致性腳本:你以為是性格,其實是系統在運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 《一致性腳本:你以為是性格,其實是系統在運作》——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的第三課


🪞你總是這樣?還是,其實是系統在幫你選擇?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好像常常遇到類似的情境?

  • 明明已經換了新工作,還是又遇到那種會情緒勒索的同事;
  • 談戀愛時,總是默默忍讓、退讓,久了卻又累積滿腹委屈;
  • 在一群人裡,永遠是那個照顧別人、把自己擺最後的人。

一開始可能會以為:是不是自己運氣不好?眼光不佳?太不會拒絕?

但慢慢地,你可能開始懷疑——

是不是有什麼東西,一直在幕後操控著我的選擇?

說不定,這些反覆上演的故事,從來不是巧合。

而是某種內建的「腳本」,正在不斷地推動你走進相似的劇情。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難道我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樣的命運嗎?」

先等等,我們不是要走命理派的路線。

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你可能從沒想過的觀點——

  • 你以為的性格,可能只是一套「系統正在自動運作」的結果。
  • 而這套系統,就是你從小到大,透過經驗慢慢內建進來的「一致性腳本」。


這一篇,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套你一直以為是「你自己的樣子」,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又會如何悄悄地影響你做選擇、看待自己、甚至定義整個人生。



🧩那些你以為「我本來就這樣」的,其實都曾經是求生策略

📜有些劇本,不是你選的,而是你太早學會了怎麼活下來

你會不會也有這種時候——

你明明累得不行,還是忍不住答應別人幫忙;

你知道自己有點委屈,但還是笑笑地說「沒事啦」;

你遇到衝突的時候,本來想說點什麼,可最後還是把話吞回去。


有時候你會想:「我是不是太軟弱?」

有時候你也會氣自己:「怎麼又是我先退讓?」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些不是你「不夠堅強」,也不是你「天生就這樣」,

而是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寫好的一套劇本呢?


阿德勒,一位早期的心理學家,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童年早期——大約四五歲,甚至更早——

就寫下了一種自己「怎麼看世界、怎麼保護自己、怎麼讓自己被喜歡」的模式。

他把這種模式叫做「生命風格」。


但你放心,這個「風格」不是什麼個性測驗的標籤。

它更像是一種用來活下來的方式,是你那時候潛意識裡最能懂的語言。


也許你不記得了,

那時候的你怎麼知道自己「不可以太吵」、

怎麼知道「要懂事才會被喜歡」、

怎麼知道「不要讓別人失望」是最重要的事。


你沒有選擇這些,而是你早早地,就學會了。

因為你想要活得下來,也想要被愛、被看見、被需要。

而這些,都是那時候的你,能夠想到的最好的方法。


你現在回頭看,會不會有一點心疼那個小小的你?

他那麼努力地在適應、在理解、在成為一個「可以被喜歡的人」。



🛤️有些選擇,看起來是你在選,其實是劇本早就幫你寫好了

你可能會說:「那都過去那麼久了,我現在都長大了啊,怎麼還會被小時候的東西影響?」


但這裡有個更微妙的地方。

不是那些記憶還在影響你,

而是你當時為了生存與連結所做的判斷,早就變成了一套腳本,

悄悄地留在了你對人生的想法裡——只是你一直沒發現。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理論,叫做溝通分析(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裡面有一個我覺得超貼切的概念,叫做「生命腳本」。

它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根據當時的環境、爸媽說的話、文化裡的規則,

寫下了一套「我該是怎樣的人」「我會過怎樣的人生」「怎麼做才是對的」的劇情。


你不是會真的坐下來寫劇本啦。

但你會在很多小小的選擇裡,慢慢累積出這樣的感覺:

  • 「我不能讓別人失望。」
  • 「我不夠好,得更努力一點。」
  • 「我得顧全大局一點,大家才會喜歡我。」
  • 「我總是被忽略,所以我不能期待太多。」

這些想法不會每天跑出來嚇你,

但它們會藏在你很多「看起來是你自己做的選擇」裡面。

像一個劇本導演,在你每次做決定前,默默暗示你:「你應該照這樣演。」


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劇本錯了,

而是你太相信它,覺得那就是現實。


你可能會說:「可是這就是我的人生啊,難道不是我自己做的決定?」

嗯,我們等等會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但在那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更溫柔的問題——

如果你現在的生活,總是不小心重複某些不舒服的情節,
有沒有可能,不是你沒辦法改變,而是劇本寫得太早、寫得太死?



🧠 為什麼你總是那樣反應?其實是系統在幫你保持一致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時候——

你明明心裡知道自己不想這樣做,

但身體和語氣,早就先動了起來?


比如明明想拒絕,卻還是說了「好啦我幫你」;

明明很委屈,卻還是擠出笑容說「沒關係啦」;

或者,你好像總是下意識在檢查:「這樣做,會不會讓人不喜歡我?」


這些看起來是「我自己做的決定」,

其實往往不是大腦理性思考出來的結果,

而是你腦中的某一套舊有模式,自動啟動的結果。



🗺️心理學怎麼說?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人們在面對新經驗的時候,

會先用自己原本的理解方式去解釋它,這叫做「同化」。
如果真的無法理解,才會開始改變原有的架構,這叫「調適」。


也就是說:

我們一開始面對世界,不是從零開始學習,而是從「我過去怎麼活過來的」出發。


這樣的學習方式幫助我們很快適應環境,

但也可能讓我們把早年的信念,不自覺地延伸到現在的生活中——

即使環境早就不一樣了,我們的系統還是會選擇「最熟悉的劇本」。


🧫腦神經怎麼說?

從大腦的角度來看,這套「劇本」其實就是一種自動化機制。

我們的腦神經是非常高效的,當我們反覆經歷某種情境採取的反應模式(比如討好、壓抑、逃避)時,

這些反應就會強化特定的某組神經群的突觸連結,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我們不需要思考就會啟動對應的預設程式。

這就是「系統一」:我們的大腦用來快速處理熟悉情境的自動化系統。



🌿那這些早年的反應模式,現在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又沒有一直在演童年劇本啊,我長大了啊。」

是的,我們都長大了。

那些模式,像水印一樣滲透進了我們處理世界的方式中——

它不會直接複製情境,而是轉換成習慣性的理解與應對邏輯。


比方說:

如果你小時候習慣用討好來換取父母的關注,

 你可能在職場上也會過度配合同事、加班到沒日沒夜,

 即使心裡有點委屈,也不太敢說「不」。

如果你曾經在家裡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避免衝突,

 你可能在伴侶面前也會選擇「退讓就好,不想再吵了」,

 久而久之,心裡堆滿了說不出口的感覺。

又或者,小時候的你常常感覺沒有人理解你,

 現在你也可能會過度敏感對方的冷淡,反覆確認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


你看,這些行為出現在不同場合,看起來不一樣,

但其實它們背後,都指向同一套內在的預設邏輯。



🌀那到底「一致性」是什麼?

如果這些反應方式這麼多樣,那所謂的一致性到底是什麼?

其實,一致性不是指你「永遠做一樣的事」,

而是指你在不同場景中,都傾向用同一種邏輯、信念、情緒模式來回應外在的世界。


這種一致性,來自你的系統在努力「讓一切合得起來」:

  • 我是這樣的人 → 所以我應該這樣反應;
  • 世界是那樣的 → 所以我不能那樣表現;
  • 關係就是這樣運作 → 所以我只能那樣選擇。

這樣的邏輯組合,構成了你心智系統的深層運作原則。

而它們,常常比你意識到的那個「我」還早就開始運作了。


你現在也許會發現一件事:

原來,那些讓我感覺「我怎麼又這樣了」的情境,
不是失敗的證明,而是系統在提醒你:「這裡有一段未更新的劇本」。


而這,就是我們即將進入的下一段:

一致性,並不等於限制;當你能看見它,它反而會變成你改寫系統的起點。



🔁 為什麼我們老是卡在同一種困境裡?因為你正在演一個超級節能又很難被發現的劇本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

明明自己已經試著改變了,為什麼生活還是一直在繞圈圈?


其實不是你沒有努力,而是你正在對抗一個非常高效率又幾乎無法察覺的東西。

那就是:你的心智系統正在「幫你省力」。



🧬 一致性:系統為了生存,會自動選擇熟悉的方式

我們的大腦超級節能,它最擅長的事情就是:

遇到類似的情境,就自動叫出以前跑過的劇本。


這不是壞事。

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我們每天光是要怎麼回訊息、怎麼面對別人的臉色,

都要從頭想過一遍,那日子根本沒辦法過。


但問題就在於:

這些劇本不是現在的你選的,而是過去的你「拼命撿起來」活下來的方法。


而你的系統,會誤以為:既然當年用這套方式撐過來了,那就一定是有效的。

所以——即使現在早就不一樣了,它還是會默默地幫你選擇那條最熟悉的路。



🧱 邏輯自洽:只接收「可以證明它是對的」的證據

而且,更麻煩的是:

你的系統不只會自動上演劇本,還會偷偷「過濾訊號」。


比方說,如果你小時候內化了一個信念:「我不值得被愛。」

那你長大後會不自覺地只注意那些對你冷淡、不重視你的人,

並且忽略那些其實很關心你、對你溫柔的人。


不是因為那些溫柔不存在,

而是你的系統會「自動忽略」那些打不進你原本腳本的訊號。


因為只要能夠「繼續相信原本的信念」,

你的系統就能維持穩定、不被撼動。


這就是心理學裡說的「認知偏誤」或「確認偏誤」:

人會傾向只看見那些可以證明「我一直以來相信的東西是對的」的證據。


於是,信念不但沒被挑戰,反而會越來越深。



🌫️ 缺乏覺察:當一切看起來都合理時,我們就以為「這就是我」

這些劇本不是強迫你演的,

它們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們讓你以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


你不會覺得自己在被控制,

你只會覺得:「我就是比較沒自信吧。」

「我就是不太會拒絕人啊。」

「我好像天生就沒什麼安全感。」


久而久之,我們會把這些劇本「內建」到自我認同裡,

以為那是一種命中注定、一種個性,甚至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


但真相可能只是:

你從來沒有懷疑過這段劇本,
因為它演得太熟了,熟到你以為那就是你的人生。


在此,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不是做錯什麼,而是你一直都在「照劇本走」。

這個劇本不是你選的,但它也不是不能改。


下一段,我們會一起走進那個「打開劇本」的入口——

那不是翻轉命運的口號,而是一次真正的自我靠近與看見。



🪞與腳本共處:不是改掉自己,而是開始能夠對話


榮格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

「凡是未被意識的,就會以命運的形式主導我們的人生。」


你有沒有那種感覺?

有些時候,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突然暴怒、忽然崩潰、或又一次忍不住討好、逃避……

等你回過神來,事情已經發生,自己也又累又懊惱。

你可能會覺得:「我怎麼又這樣?我是不是沒救了?」


但其實,這不一定是你的錯,

而是那一段你還沒看見、還沒說出口的劇本,在替你選擇。



🧭 個體化不是讓你變成誰,而是幫你確認「你不是誰的產物」

心理學家榮格稱這個過程叫做個體化(Individuation)。

這不是什麼完美人格養成計畫,也不是讓你變成「理想中那個很棒的自己」。


恰恰相反,個體化的重點從來不是追求「變得更好」,

而是看見你一直以來以為的「我是誰」,其實很多不是你自己的東西。


你可能以為你是個沒主見、很膽小、總是不夠好的人,

但那可能只是你從小為了融入一個特定家庭而選擇的生存方式。


你可能以為自己天生不會表達情緒、不會說不、不能太脆弱,

但那也可能只是你在成長路上一次次學到的反應策略——

而不是你天生就該背負這樣的命運。



🧘🏽與腳本對話:不是改掉它,而是學會跟它共處

我不是要你對抗那段腳本。

因為,那段腳本曾經真的救過你。


它曾經讓你在很混亂的關係裡保護住自己,

曾經讓你在無法選擇的生活裡找到一點安全的空間。

所以它不是錯的,只是——它不是你現在唯一的選項了。


所謂成長,不是把過去撕掉,而是重新閱讀。
是你開始可以看見它,命名它,然後選擇:要繼續沿用,還是用更具創意的方法跟它合作。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與腳本共處,不是「改掉自己」,

而是從一種無意識的演出,變成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所以,我們要做的從來不是跟這段劇本對抗、切割、否定,
而是慢慢學會——在每一次它浮現的時候,先停下來,看清楚它的樣子。
然後,用你現在的資源與意識,
去決定:這次,我還要默默跟著它的指揮棒走嗎?


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練習的事:

在你每一次想反應、想逃走、想妥協的當下,

怎麼察覺那是「腳本上線」,或是「你當下真正想選擇的路」?

讓我們一起來練習看看。



🪞開始觀看一致性的方式:你可以這樣練習

我們剛剛聊到的這些劇本,並不是要你立刻改掉它。

你不需要逼自己馬上變得勇敢、堅強、有界限、很會表達——

這些目標太遙遠了,也太用力了。


我們想做的,只是開始建立一個小小的習慣:

當你被觸動、快要說出口、快要做出反應的時候,先停個一秒鐘。



🌊 停一下,問問自己:

下次當你在情緒裡快要失控、快要委屈到說不出話、快要妥協地點頭時,

不用急著壓抑、也不用急著做選擇,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好:

1. 這個感覺熟不熟悉?

是不是有點像上次那件事?甚至像某些很久以前的經驗?


2. 這樣的場景,我是否在別處也經歷過?

是不是不同人、不同事件,但我總是會掉進相同的角色或情緒裡?


3. 這個反應,是「現在的我」選的,還是「舊有腳本」啟動的?

是我真的想這樣回應,還是因為太熟悉了,我就跟著跑了?

這三個問題,不是要你阻止情緒的出現,

而是幫你在系統一已經冒出頭、但你還沒把話說出口或行動之前,

插入一個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 給自己一個語言框架,讓你可以開始練習這樣對話:

很多人會問:「那我要怎麼知道這是不是我的腳本?」

其實,答案常常不是「知道」,而是「試著用語言去靠近」。


你可以這樣開始描述:

  • 「我觀察到我剛剛一聽到他那樣講,我的肩膀就立刻緊起來了。」
  • 「我懷疑這是不是我過去在家庭裡學會的反應方式。」
  • 「這個念頭很熟,我好像常常這樣想,但我不確定這真的是現在的我想的。」

這些語句的關鍵,不在於正確,而在於它們幫助你建立「內部觀察者的位置」。


不是情緒一出現就全盤接受、也不是立刻反駁它,

而是學著說:「等等,讓我看看這是不是我熟悉的系統在跑?」


你不需要馬上就改變什麼,

你只要開始有能力對自己的反應產生一點點好奇心。


這份好奇,會是你重寫人生腳本的第一句開場白。

而這樣的觀看與選擇,其實是可以練習的。

一點一滴地,從「熟悉的反應」走向「更合適的選擇」。


在此,輕輕提醒自己一句話——

我不需要立刻採取行動去做些什麼,只要願意保持好奇心去多看一眼,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結語:你不需要立刻改變,只要願意多看一眼

也許你現在正在回想——

原來我常常在關係裡重演某些劇情?

原來我以為的「個性」,可能只是我系統裡跑得太久的某個腳本?


如果你有這些念頭,那就夠了。


我們不需要在今天就把所有舊有反應都拆解乾淨、重頭建立新的人格。

那不是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任何人的期待。


我們只想邀請你,從下一次情緒出現時,開始,多看一眼。

當你感覺熟悉的委屈又來了、當你又一次難以拒絕、

當你忍不住想證明自己、或又想假裝不在意——

先不要問怎麼改,先練習看見自己熟悉的反應正在啟動。


因為,唯有先看見,我們才可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這個「看見」不是容易的事,

有時候光是講出來,就已經是一種了不起的突破。


而這,正是我們下一篇想聊的事情——

當你還沒那麼熟悉這套觀看的方式,AI能不能成為你旁邊那個幫你提問、幫你整理、幫你照見自己的「語言鏡子」?


這是一條新路,也是緩緩向自己內在靠近的方式。
圓圓小教室想在此邀請你一起慢慢地,試著走走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1會員
10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7/06
本文探討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系統一與系統二思考模式,如何應用於學習與自我提升。文章深入淺出地解釋系統一(快速直覺)與系統二(緩慢費力)的運作機制,並強調有效學習在於將系統二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系統一的自動化反應。文中分析學習停滯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持續練習,將知識內化,最終達到更有效的學習狀態。
2025/07/06
本文探討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系統一與系統二思考模式,如何應用於學習與自我提升。文章深入淺出地解釋系統一(快速直覺)與系統二(緩慢費力)的運作機制,並強調有效學習在於將系統二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系統一的自動化反應。文中分析學習停滯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持續練習,將知識內化,最終達到更有效的學習狀態。
2025/07/05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核心概念在於理解「人類如何學習」,並以此為基礎重新看待自身的思考、情緒與反應模式。文章強調學習並非單純累積知識,而是改變大腦運作方式的過程,透過觀察自身學習模式、情緒反應和決策過程,我們得以跳脫慣性反應,成為自己心智系統的設計者,並建立更彈性、自主的生命模式。
2025/07/05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管理與建構心智系統,核心概念在於理解「人類如何學習」,並以此為基礎重新看待自身的思考、情緒與反應模式。文章強調學習並非單純累積知識,而是改變大腦運作方式的過程,透過觀察自身學習模式、情緒反應和決策過程,我們得以跳脫慣性反應,成為自己心智系統的設計者,並建立更彈性、自主的生命模式。
2025/07/04
本文提出在變動中站穩腳跟的五種核心能力:建構個人心智系統、與人合作、與AI合作、資源分配和風險控管。作者強調,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追求快速成功,而是為了在混亂中找到方向,活得更有掌控感與韌性。
2025/07/04
本文提出在變動中站穩腳跟的五種核心能力:建構個人心智系統、與人合作、與AI合作、資源分配和風險控管。作者強調,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追求快速成功,而是為了在混亂中找到方向,活得更有掌控感與韌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探討不同人對生活和心靈的追求,提供關於心理分類法、占星、MBTI等系統的瞭解和接納,以及如何表達自己。透過接受自己、尊重差異,找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和幸福感。
Thumbnail
探討不同人對生活和心靈的追求,提供關於心理分類法、占星、MBTI等系統的瞭解和接納,以及如何表達自己。透過接受自己、尊重差異,找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和幸福感。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改變的第一步:練習從不同的觀點思考。
Thumbnail
改變的第一步:練習從不同的觀點思考。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本名為《逆習慣》的好書,講解了習慣對人生的影響,並分享了故事和心得。內容廣泛涉及習慣的形成、影響、以及改變習慣的方法,讀者可以從中汲取改變自己習慣的啟示。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本名為《逆習慣》的好書,講解了習慣對人生的影響,並分享了故事和心得。內容廣泛涉及習慣的形成、影響、以及改變習慣的方法,讀者可以從中汲取改變自己習慣的啟示。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Thumbnail
【致勝心態】這本書說明了一個人的心態對於工作表現、學業表現、運動表現,甚至整體人生的影響如何被成長心態及定型心態左右。瞭解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的差異,對於掌握自己的心態在各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致勝心態】這本書說明了一個人的心態對於工作表現、學業表現、運動表現,甚至整體人生的影響如何被成長心態及定型心態左右。瞭解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的差異,對於掌握自己的心態在各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